第六十三章潛移默化
小苦兒在雪地里絮絮叨叨了很久,這才抖掉裘衣上的雪,一步一個腳印地回家了。
此時,那堆篝火正好冒出了最后一縷殘煙。
大雪落下,就表示整個常羊山已經被徹底地封閉了。
在這樣的大雪中,沒人能玩《李朔雪夜入蔡州》那樣的故事,先進如云川部也不能。
于是就形成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場面,沒有商人,云川就下令關閉了常羊山城,只留下一道小門,方便供應柴碳的流浪野人們進出。
流浪野人們現在過得其實不錯,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無所事事地等待城里人雇傭,而是找到了自己能干的事情。
比如,燒炭,砍柴,以及去冬日里的荒原狩獵,再把這些東西送進城里換取糧食跟鹽以及其余的過冬物資。
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也是社會的自然分工,以后,這樣的場景會不斷地重復出現,直到完成真正的社會分工。
有改變的不僅僅是流浪野人,云川部的族人們的改變也非常大。
自從阿布把部族倉庫里的糧食,按照人口分配給各家各戶之后,人們立刻就學會了節儉。
往日那種往死里吃飯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對于這一點,阿布是極其厭煩的,他一向認為,吃飯這回事嘛,吃飽就成了,干嘛在吃不下去的時候還要捶打著肚子再撐一碗呢?白白浪費了好多好多的糧食。
夸父對阿布的意見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吃飯是人世間最能讓人感到幸福的一件事,很多時候,人們多吃飯不是為了單純的多吃飯,而是為了享受吃飯帶來的巨大愉悅感。
所以呢,在條件允許下,能多吃就該多吃。
這種爭論云川基本上是不參與的。
總之,按人頭,按量給族人發放了一年吃的糧食之后,云川部的倉庫里依舊滿滿當當的,也就是說,云川拿走了這些年族人們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
最讓云川滿意的是,族人們不但沒有意見,反而認為這是族長仁慈之心發作,才會出現這樣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