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津
“子華是下了功夫的。”邵樹德稱贊了一句,道:“延州東西向這些道路,有些破敗啊,需得好生修繕一下?!?br/>
“謹遵大帥之命?!眳侨凇⒔鹚鞫艘黄鹦卸Y道。
渭北鎮納入統治時間不長,又有戰爭開支,地方道路系統破敗。即便征發百姓修路,一般也以南北向的道路居多,東西向甚少。
延州的這兩處渡口,邵樹德都比較滿意,因為對岸有關城,拿下之后,可以此為依托,保證大河兩岸暢通,退路有保障。
但怎么說呢,這仍然是一項極為冒險的行動。僅靠一座關城,似乎還有些不足,必須將渡口也包括進來,外圍再設幾個堡寨,如此才能勉強支應。
渡河到敵人的地盤上征戰,真的很危險啊,一旦失敗,逃都沒處逃了。
延州之外,通往河中的渡口還有幾處。
渭北鎮丹州及河中鎮慈州之間,有孟門石槽。此處河岸極狹,如切開之石槽,傳聞是大禹治水壘石導河之處。河水上下落差較大,懸水奔流如瀑布,魚鱉不能游。
石槽下游,丹州義川縣(今宜川)東八十里,黃河岸邊有烏仁關,可渡河至對岸之采桑津。附近筑有一城,姚襄所筑,故名姚襄城,“西臨黃河,控帶龍門、孟門之險,周齊交爭之地?!?br/>
這座城國朝曾置鎮,目前大概已經廢棄。
對一個統一王朝來說,姚襄城這種建在險要渡口的城池,委實沒有必要。但對割據政權來說,又是爭得你死我活的要地。
姚襄城往東五十里,可至慈州理所吉昌縣(今吉縣)。
烏仁關、采桑津/姚襄城以南,就是著名的龍門關。
同州韓城縣(今韓城市)東北五十里有渡口,可至河對岸之龍門關。此關為國朝中關之一,極險峻。出龍門關,東南二十余里可至絳州龍門縣。
若對岸有人接應,渡河易如反掌。
龍門關以南,就是大名鼎鼎的蒲津關三城了,建有浮橋,為河東、河北西入關中之第一鎖鑰。
也就是說,從渭北鎮渡河至河中,共有五處渡口。如果能搞定絳州,大軍渡河就會安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