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面圣
不過這事好像和他關系也沒多大,若不是夏、汴雙方開戰,至于到眼前這個地步么?
他想分說兩句,邵樹德揮了揮手,兩名親兵上來, 將鄭延昌拉走了。
群臣這才安定了下來,場中靜得仿佛一根針掉下來都能聽見。
“賊兵敗矣。”邵樹德又看了一會,朝站在身側的折從允笑道:“銀槍都苦練數年,有點模樣了。昔日老被各軍騎卒嘲笑, 今可雪恥。待到了長安,自有厚賞。”
折從允聞言連勝稱謝。
他是清醒的,知道銀槍都還有諸多不足,并沒有邵樹德所說的那么完美。這兩年,他們幾乎都沒怎么參戰,不是在鎮壓沙磧的河西黨項,就是屯駐于朔州,清掃馬賊,防備河東。
這是最能發揮他們戰斗力的場合。
長槍騎射騎兵的春天,或許即將來到?
折從允不是很確定,至少他本人還是更喜歡披甲執槊沖鋒的傳統騎兵,因為沖起來有一種所向無敵的感覺,可能是執掌豹騎都時產生的習慣吧。
毫無疑問,草原騎射騎兵的近戰廝殺一般而言都比較薄弱,對沖時不要指望他們能有什么表現,不當場崩潰就算不錯的了,而這也是傳統中原馬槊騎兵對陣草原騎射手的優勢所在。
但在最近百余年,不知道為什么,中原騎兵越來越流行短兵器與弓箭的結合,以河東騎兵為代表——當然他們其實也會使用馬槊,如何挑選武器,完全看戰場實際需求了。
堅持中原傳統的大槍、鐵甲騎兵戰術的藩鎮主要在河南、河北,比如宣武軍、宣義軍、天平軍、泰寧軍、成德軍等。
北宋騎兵其實也是這種戰術,雙手揮舞的大槍讓他們在面對面廝殺中大占優勢,靜塞軍打得遼國草原騎射手抱頭鼠竄,死傷慘重,一戰斬首萬五千級,獲馬萬匹。這其實暴露了草原騎射手的巨大弱點,即面對面搏殺打不過中原騎兵。
后唐大敗契丹的戰爭其實也差不多,一兩千后唐騎兵使用馬槊,往往能沖破契丹萬余騎射手的堵截,根本攔不住。阿保機的精銳親衛使用短柄狼牙棒、鐵骨朵,攜帶弓箭,也攔不住數量只有他們幾分之一的后唐馬槊騎兵。
騎射手,就不該近戰,那只會是一場屠殺。
銀槍都尷尬地夾在騎射手與馬槊騎兵中間,既像是加強版的草原弓騎兵,又像是劣化版的中原沖擊騎兵,讓人摸不著頭腦。
“賊軍敗退了,大事定矣。”邵樹德拍了拍手,自有親兵端來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