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騎馬行軍的問題
(1)往死里騎,充分壓榨馬的生命潛能,跑死跑廢拉倒,不惜損耗大量馬匹。
馬的無損負重是馬體重的15%,超過15%,走一段必須要休息。超過30%,只能短時間沖刺,時間長了馬必然口吐白沫暴斃。
假設一匹馬的體重是300公斤,那么無損負重是45公斤,差不多是行李的重量,其實我感覺大部分時候食水、器械、行李是超過45公斤的。“暴斃線”是90公斤,騎兵不著甲的情況下一般不會超過這個重量,如果超過,胯下馬兒的狀況不對,立刻停下,或者在行進中換馬騎乘。
(2)提前在各地準備大量馬,到地頭就更換全部馬匹,全程換馬不換人,和驛站有些類似,唐代在安西就大量使用這種模式。唐軍多騎馬步兵,步兵集結后,騎馬至下一個地點更換馬匹,然后再機動,曾經多次連續機動一千多里、兩千多里。不然的話,以唐軍在西域的那點兵力,無法控制那么大的地盤。
(3)帶比平均一人三匹更多的馬。《黑韃事略》就記載蒙古人有至少五六匹馬,事實上蒙古人作戰,很少有低于一人五馬的,一人十馬的極端情況都有過,當然如果路不好走,會適當降低,但不會低于一人三馬。甚至在第一波人走后,后面還會有人帶著大量空載馬匹跟上,給他們更換。
行進過程中換馬騎乘,若要保持高速,就要在戰馬、馱馬、騎乘馬之外,有更多的備用馬,可以是馱馬,也可以是騎乘馬,當然也可以是戰馬,但騎戰馬趕路太奢侈了。
(二)一人多馬的情況下如何行軍
其實很簡單,分批次。
假設一人五匹馬,戰馬空跑,這是鐵律,不能變。
一匹騎乘馬騎著,另有一匹騎乘馬可以在行軍途中換著騎。
把行李分散到兩匹馱馬身上,讓它們處于無損負重狀態,能跟上節奏。
這樣一來,五匹馬的狀態不一樣,可能有快有慢。
走得快的,到休息時間了,就在路邊喂馬料、鹽、水,等待后面人趕上。后面人趕上來了,換休息好的狀態相對不錯的馬騎著,繼續趕路,狀態不好的馬停下來休息。
大群騎兵長途行軍,其實隊伍是拉得很長的,隊伍里每個人的狀態也不一樣,有人在趕路,有人在休息,有人的喂養馬匹。其實是一種波次前進的方式。
馬越多,速度越快,當然消耗也越大。
(三)個人觀點。
一人單馬的騎兵,其實是“乞丐版”騎兵,不具備機動性,他們甚至都沒法遠離步兵主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