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糖與木材
官莊內種了大片的胡蘿卜、海甜菜、黑麥、黑麥草等作物,幾乎是把當初金仙觀原樣移植過來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未來這處官莊會成為宮城的一部分。
沒辦法,邵大帥就是這么土,都要當皇帝的人了,還要在宮城里搞農田。
“大王,這些糖腌果子所用之糖皆來自海甜菜。”洛苑使王彥范讓人端上了幾碟蜜餞,介紹道。
“海甜菜制糖如何?”邵樹德拈起一粒果子,問道。
“海甜菜去歲豐收了一茬,制了不少糖,甚甜。”王彥范說道。
“可培育出了新種?”邵樹德說完就擺了擺手,道:“罷了,時日尚短,肯定還沒弄出什么名堂。”
目前引進的海甜菜比起原生種,其實已經被地中海沿岸居民改良過一次了,根莖部的含糖量有所提高,但比起后世進一步改良的甜菜,還是沒得比。
“在河南、洛陽二縣擇民戶發放一批海甜菜種子,教他們種植。”邵樹德吩咐道:“這玩意耐旱,不挑地,很多以前沒法利用的土地都可以利用起來。”
新大陸農作物被引進到舊大陸之后,最初其產量并不高,比起小麥之類的傳統農作物并沒有什么優勢。但為什么說還有很大的意義呢?因為玉米、土豆、紅薯可以栽種在以前無法利用的荒地上,這些地或者較為貧瘠,或者干旱缺水,或者是山坡丘陵,無法有效利用,但土豆、紅薯、玉米可以,這就是其積極意義,等于擴大了耕地面積。
當然在國朝,這個意義不大。蓋因此時非明清時代的集約化種植,人少、地多,耕地面積足夠,沒那個精力精耕細作,只能粗放式種植。一戶幾畝地,與一戶幾十畝、上百畝地,耕作方法肯定是不一樣的,很現實的事情。
但怎么說呢,整體耕地足夠,局部卻還有不平衡的現象。比如曹州、宋州、魏州一帶,人也太多了,人均耕地就少,能利用一些貧瘠的荒地也是好的。
除了荒地之外,農家院子前后、田埂道旁,都可以栽種海甜菜。以前這里可能種的是綠豆,現在改種價值更高的經濟作物,也有調節財富分配的意義。
有錢人家里不缺糧豆,普通農戶即便在田埂上種滿了綠豆,價值也不大,沒法激起有錢人的消費欲望。但糖就不一樣了,市場需求其實一直存在,只不過始終供給不足罷了。
北方的糖,以飴糖為主,是谷物淀粉制作的,其實就是麥芽糖的一種,邵樹德前世小時候還吃過,味道還可以,但與真正的糖不一樣。
至于蜂蜜,產量其實是有限的,價格也很高。
南方的蔗糖,受限于運輸成本,價格仍然很高,供給偏少,一般的有錢人家也購買不到足夠的量。
況且此時的蔗糖產量也很低,原因是甘蔗含糖量太低。邵樹德記得,后世歐洲人大航海時代,到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島時,發現了當地獨有的甘蔗品種,含糖量高得驚人,遠超他們原本種植的甘蔗,于是開始移栽,改良品種。可以說后世幾乎所有的甘蔗品種,多多少少都有塔希提甘蔗的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