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鄉村
老兵見他不答,覺得是默認了,喜道:“傳聞果然沒錯,不然修這么多宮殿做甚。殿下在洛陽稱帝后,以前帶過我的高將軍就可以封出去當河東節度使。李唐賓看著差一些,不過也可以當淮南節度使。大伙還說,現在的東都節度使太假……”
老兵被人踹了一腳,他轉頭望去,找不到是誰踢的,急得差點罵人。
邵樹德笑得合不攏嘴,讓人拿了兩匹絹賞給老兵,然后好似什么也沒聽到,繼續在村中閑逛。
說是磚房,其實是磚木混合結構。木頭以榆木為主,柱子、橫梁都是。
挺好,比他以前在河陽見過的樹枝、黃泥糊的墻壁好多了。當然后來這種房屋也少了,變成了土坯房或木房,如果全國的房屋都能漸漸過渡到磚房就好了,但這多半不可能。
給鄉間土豪找點賺錢的路子還真不容易啊,他們最看重的估計還是土地。
家家戶戶都有宅園,種了些瓜菜,這與汴州鄉間所見大不一樣。
開封、浚儀二縣,農戶宅園內普遍種桑樹,幾乎可以說所有空地都種上了。有種得多的,甚至農田里都種上了,令人稱奇。
河南府這邊可能多西北、草原移民,不太會種桑,也沒那么技術,以后要多改進。
王卞在乾州就搞得不錯。十五畝宅園,多種桑果,農田里執行三茬輪作制,產粟麥、牧草、羊毛,竟是絹、呢都有。
不過村中也有經歷過張全義時代的河南府老人,他們是會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的。
“杖翁家中有幾畝地?”邵樹德坐到了一家院子里,看著宅院內的桑樹和菜畦,問道。
“托大王的福。吾兒上過幾次陣,得河南縣宅園十五畝、旱田三十畝。”老人回道。
“年收幾何?”
“回大王,年收四十斛糧。”
這其實是平均數了。
傳統的兩年三熟制耕作模式下,粟麥、雜糧輪作,可收不到八十斛的糧豆,平均一年接近四十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