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南北衙
“封副使,殿下委我為北衙樞密院上樞密使,那么下樞密使是誰?”楊爚突然問道。
封渭猶豫了一下,道:“聽聞是契苾璋。他會在今年卸任飛龍軍使一職,待大王開國之后,便就任北衙樞密使。”
楊爚點了點頭,又問道:“兩樞密分掌之職司,與國朝可有異?”
就像現代有分管領導一樣,樞密院負責的軍隊征募、訓練、調動、撫恤、軍餉、校閱等等,也是由兩位樞密使分割,樞密副使、樞密承旨、知事等佐貳官員具體辦理。
涉及到軍隊調動這種敏感事務,在五代之時,更是要有皇帝旨意,然后幾位樞密使、樞密副使一同簽字用印,方可生效。
這其實與如今的都虞候司差不多,節度使的命令下達之后,都虞候司走流程,然后由衙將率軍出征。
出征的將領不屬于樞密院體系,是南衙朝官,一般是勛貴——其實不是勛貴也不可能,哪怕你是底層出身,立了戰功后也必然晉爵,成為貴族一員。
北朝以來的貴族,與后世明清的勛貴是兩回事。因為不存在****、世襲罔替之類,貴族成員上上下下,變動還是很大的。
比如憲宗朝平定西川叛亂,出征的主帥之一高崇文不識字,但他從小兵做起,與吐蕃廝殺多年,“功冠諸軍”,當時已積功晉爵渤海郡王。
名將李晟,也是以良家子的身份從軍,不斷立功,在與吐蕃的戰爭中獲得了“萬人敵”的稱號,得封合川郡王。
大唐勛貴的成色,因為保持了上下流動,整體還是可以的。第一代當郡王,第二代降爵,如果后代沒有立功,漸漸就會消失在大貴族行列。凌煙閣的那些大將后代,如今安在?
“職司之事,不太清楚。”封渭說道:“但應該差別不大。”
楊爚點了點頭,又好奇地問道:“南衙樞密使是誰?”
“已內定折令公任樞密使,但不知是哪一院。另一位很可能是朱叔宗,只是猜測。”封渭說道。
楊爚又點了點頭。其實可以理解,都教練使衙門肯定要合并進樞密院了,朱叔宗擔任樞密使是必然之事。
正如藩鎮的都教練使不允許統兵一樣,樞密使也沒法領兵出征,但朱叔宗本來就沒領過兵,沒什么可遺憾的。
出征之事,具體到國家層面,就是皇帝召開延英問對之類的最高級別決策會議,北司樞密使、南衙政事堂宰相、涉及到的有關部門主官一同參加,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