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回歸
前唐大順三年(892),因為俘獲了六千余汴軍,邵樹德下令揀選一千精銳,編入侍衛親軍—在此之前,侍衛親軍只有四千人。
也是在那一年,折宗本打贏了小江口之戰,房州刺史孫典舉州而降,邵樹德又下令從降兵中挑挑揀揀,得精銳一千,編入侍衛親軍。
這些人已經在草原上娶妻生子,多生活在榆林宮、沃陽宮兩地。
隨后十六年,這樣的補充時斷時續,但并沒有停止。因為邵樹德覺得「原始版本」的侍衛親軍戰斗力有點辣眼睛,汴、鄆、兗、徐、青、許六鎮,陸陸續續有降人補充進洪源宮、仙游宮、榆林宮、沃陽宮。
可以說,沒有這些武夫的加入,侍衛親軍的戰斗力不會提升那么快。
而他們也沒什么不滿意的。作為「外聘精英」,過去了有妻子(可能還會附贈孩子)、有帳篷、有牛羊,還有少許錢財,說得過去了,沒有造反的理由。
今年長夏宮也迎來了兩千人,多為江西八州那嚇死人的「十幾萬大軍」
中挑選中的精銳。
「別光想著打仗。」邵樹德笑道:「學堂建起來了嗎?朕不用兒郎們能考上進士,但粗通文墨則是必需的,將來外放當官,結果連字都不認識,像話嗎?」
「陛下,已建起兩所學堂,這會各有二十多個孩童在讀書?!股壑Y說道:「多是萬戶、千戶、百戶家的孩子?!?br/>
邵樹德輕輕頷首。
這是必然的。首先,普通牧民沒那個眼光把孩子送過去上學,家里條件也不允許,畢竟孩子也是一個勞動力,不如好好練習騎術和箭術,將來賣命博取富貴。
其次,即便爭也爭不過。上學要錢的,你有嗎?
封建社會關系,其殘酷處便在此間了。更別說諸宮奴部還不是純粹的封建社會,奴隸制殘余很多,更不可能了。
邵樹德又最后看了一眼仍在風中肅立的侍衛親軍丁壯們。還沒到時間,等到身體感覺不行的時候再交給儲君。
其實仔細想想,這輩子他干成的事情還是很多的,也為后世做了很多準備,但也埋下了不少隱患,因為世事并無絕對。
只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了,一個人不可能包辦一切,世上也不存在可萬世不變的法度。后人的智慧很重要,他只能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