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舉改革
邵樹德這話的意思是,讓你們這些宰相來考帖經,都不一定能得60分。
有些考生或受戰亂影響,或因生計艱難,讀書背誦的時間大大減少,這一項不宜過難,因為容易刷掉一些有真材實料、精于實務的實干派。
「五經通二、通三皆可。」邵樹德直接乾坤獨斷,降低了難度。
以前是60分,現在40分也行,這給一些偏科考生帶來了福音—有人默寫填空真不行,但策論寫得極為精彩,對國家大事有獨到的見解,如此改革后,他們的機會更多了。
「陛下,禮部曾提出增加對義考試,不知此事······」不光邵樹德提意見,宰相們也在想辦法改革,這會陳誠便提出了建議。
「對義」考試就是闡述對某段經義原文的理解。
這項考試也是近年來才慢慢提出的,歷史上五代曾一度加入考試,放在帖經之后,即考完雜文、帖經之后考對義,三場都考完,再考策論—考試的順序,其實也有過變化,有時候第一場考帖經,但晚唐五代的順序是雜文、帖經、策論。
聽完陳誠
的話,邵樹德仔細想了想。
「可以加進去試試。」只聽他說道:「考五道,通三即可。」
具體通幾道,其實也是有說法的。畢竟錄取名額有限,通三道是及格,五道全對也是及格,但在選拔之時,還是有區別的。五題對三題,只表明你不會被當場黜落,究竟能不能考上,也不一定。
「策論不用改了,但考試題目需要更加切合實際,比如黃河治理、草原貿易等等,這兩年的題目就很好。」邵樹德說道:「如此,雜文、帖經、対義、策論,一共四場考試,題也不多,兩三天便可考完。」
「是。」群臣齊聲應道。
「最后,朕決定,將一年一考,改為三年一考,錄取員額不變。」邵樹德又道。
此話一出,大伙稍稍有些震驚,但其實也在他們意料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夏已經漸漸不需要那么多官員了。
在最開始的時候,邵樹德為了拉攏文人,又是讓依附自己的蕭遘等人收卷子,接受考生投靠,又是提高錄取員額數目,狠狠刷了一波文人的好感。
一般而言,這都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