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夕陽產業
「二者,國朝牲畜很多,沒必要用人。人的力氣也沒有牲畜大。」王師魯說道。
劉隱這次沉默了。
用牲畜來拉纖這種事,古已有之,為何始終不是主流呢,因為短缺啊。
犍牛、挽馬、騾子這種適合拉纖的牲畜,你以為真的可以隨隨便便弄到?
前唐還算牲畜多的。劉隱并不知道,以后有的朝代其牲畜保有量還不如前唐。
唐時官員騎馬上朝,外出也是騎馬。
北宋寇準何等身份,回家只能騎驢。
這也就算了,關鍵是驢的數量也不太夠。宋仁宗征西夏,從全國調集五萬頭驢來運軍糧,簡直匪夷所思。
唐時大名鼎鼎的淮西騾子軍,動不動就是五千騎、八千騎。而奉朝廷之命征討他們的魏博軍,也有上萬騎兵。
王镕與李克用大戰,引「十萬騎」,雖說有點浮夸,但十萬匹馬還是有的。
一個高度發達的農業社會,沒有足夠的牲畜,原因只有一個:老百姓窮。
而恰恰北宋的賦稅比晚唐五代還要重,完全對上了。老百姓窮得掉渣,哪來的牲畜?
「三十年前,圣人尚在靈州,為了籌措軍賞,大肆賣馬。」王師魯又道:「一匹索絹三十余匹。三十年過去了,而今一匹馬也就二十匹絹,便宜的時候甚至只要二十匹雜絹。廣州一匹馬多少錢?」
「如果是北地健馬,少說也得六七萬錢。」劉隱說道。
王師魯算了一下,如果是一般的絹帛,折合下來差不多二百匹了,幾乎是北地的十倍。
「幾十貫買一匹馬,這也太貴了。」王師魯驚道:「百姓誰用得起?這都可以買一
處不錯的農家宅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