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臨別談話
「移民、興農、修路、教化、貿易。」封衡胸有成竹地說道。
「展開來講一下。」邵樹德微微頷首,道。
「幽州蕃部,尚有一些須收尾。北平諸縣原有百姓,再遷移五千戶至湖北道,
代之以關西移民。」封衡說道。
「朕在幽州,尚有動亂。朕離開之后,或有更多人跳出來。封卿手段要柔和
一些,別太生硬。」邵樹德說道:「當然,若有人作亂,即刻聯系駐軍,厲行鎮壓。繼續說吧。
幽州的移民,其實也進入到尾聲了,最多再持續三年,差不多就會穩定下來。
到了那時,原幽州鎮諸州也將成為大夏的核心基本盤——所謂基本盤,核心在于人,邵樹德早早把握住了這個關鍵。
「三茬輪作制會深入推廣,配套之牲畜、農具以及足夠的農學生,臣已多方聯絡,可陸續解決。」
「很好。」邵樹德點評了一句:「農牧并舉之策,其意義并不在于農業,你能認識到其重要性,很好。
三茬輪作制帶來的農業可持續性增產,固然讓人欣喜。但除此之外所帶來的商業、手工業的繁榮,同樣讓邵樹德很重視。
皮革、牛筋、牛角、毛布、奶制品、烈酒等等,這是一連串的產業,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它們的
存在,將給北方農民帶來大量的現金收入,其意義非同小可。古來盛時,農民家里或許有足夠的糧食,比如開元、天寶年間,耕作三年便有一年積蓄,謂之盛世。但農民們獲取現金的渠道還是很少,生活提升到一定程度后,便上不去了,好像有條天塹橫在那里一樣。
再從整體來說,隨著氣候的持續變冷,北方很多地方已經不再適合蠶桑。唐時有「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但現在你去涇原看看,還有沒有人種桑織布了?很少很少了。
說實話,現在絹帛的價格還是高于毛布的。如果有選擇涇原百姓還是樂意織綢,而不是養了一大堆綿羊織毛布。
但比起三十年前,氣溫的下降已經讓人有所覺察了,傳統的種桑織布的生產模式已經走向末路,不得不進行改變。
來這世間一遭,享受了諸般用度,玩弄了那么多女人,邵樹德覺得自己有責任為北方百姓提出一個解決方案,讓他們原有的生活水平不至于徹底崩潰,甚至還隱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