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殷鑒
「朕當然知道花費甚多,就問你能不能辦到?」邵樹德問道。
趙在慶想了想,說道:「某設想之下,可在靈州、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沙州各地廣設倉庫,分段運輸。一撥人只負責一段,盡可能雇傭熟悉環境、道路的當地人,可將開支節省到最低。」
「你的西域買賣,也是這么做的吧?」邵樹德問道。「正是。」趙在慶回道。
邵樹德倒背著雙手,從龍椅上起身。其實,真的不能小看這些商人。
說句不中聽的,他們對沿途情況的熟悉程度,比官府強多了。哪里適合建倉庫,哪個地方有水源,哪條路好走,當地是什么天氣,有哪些向導比較出色等等,長年累月走這條路的,官府真沒法和他們比。「朕欲伐西域。」邵樹德突然說道。
趙在慶低下了頭,靜靜聽著。
他并不感到奇怪。作為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商人,能做到他這個地步的,無一不是消息靈通之輩。就在上個月,他得到消息,涼州姑臧縣采買了七萬只羊,送到了牧場中繁衍、畜養。
一般人聽到這個消息可能就直接略過了,但趙在慶卻敏銳地嗅到了一絲
不尋常的意味:朝廷在河西的牧場,養的羊極少極少,絕大部分是馬,其次是駝。
官營牧監,養羊作甚?沒有道理的。
好吧,也不是不會養羊,但那一般都是靠近京城的牧場,在宮廷賜宴的時候送一批過去。比如同州的沙苑監,前唐時各地送來的牲畜就寄養在那里,長安隨用隨取。
但涼州、甘州的牧場絕不會如此。
趙在慶思來想去,只有一個可能:朝廷要對西域用兵,未來某段時間內會有大批武夫過來,故提前采買羊只,改變牧場的牲畜結構,待到大軍抵達時,七萬只羊已經養肥了,甚至繁衍了一大批新羊,正好充作軍需。
另外一件讓他感到奇怪的事情就是,各地都在查驗糧庫、武器庫的庫存,甚至翻修、擴建倉庫,動靜搞得很大。
如此兩相一對照,趙在慶其實已經有所猜測了,但并不敢確定,直到今日得到圣人的親口確認。「征西固然可以靠蕃部補給牛羊,但并不足夠還得自己轉運一部分粟麥。」邵樹德又道:「大頭自然由朝廷轉運,但還需補充,你可有興趣?」
在邵樹德的印象中,滿清西征的后勤體系,其實是多種方式并存:其一,在關鍵節點上尋找利于墾殖的地方,提前種下糧食,就地收割;其二,在水草豐美的地方派少量兵力駐守,放牧牲畜;其三,蒙古諸部提供牛羊,這是無條件的,西征軍隊甚至搶劫過蒙古諸部獲取補給;其四,官方組織龐大的運輸隊伍長途轉運糧草物資;其五,民間商隊轉運糧草物資,官方采購。
多種方式并存,最終有力保障了前線的軍需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