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南京
“陛下圣明。”趙光逢坐下后,又道:“臣請以廣陵為南京。”
“理由呢?”邵樹德問道。
“其一,廣陵為淮南理所。雖遭孫儒焚掠,但時過境遷,經楊行密苦心營建,而今戶口漸復、屋舍漸完、商旅漸興,已有幾分當年揚州的崢嶸氣象。”
“其二,陛下對海貿之事頗為上心,而廣陵誠為一良港也。楊行密時代便有波斯、大食、婆羅門商旅至此定居、貿易,局勢穩定之后,定然更上一層樓。”
“其三,廣陵周邊諸縣底子很好,皆為熟地。雖屢遭兵火,但只要遷移百姓,墾荒定居,不出數年,糧、鹽、魚、茶、絲大興,府庫充盈,財貨山積,誠為一善地。”
“其四,揚州為陛下桑梓,正合為南都。”
其實,趙光逢還有一點沒講。
京兆府、河南府、北平府雖然各自隸屬于關內道、直隸道、河北道,但因為有留守的存在,自主性極強,道一級的衙門基本管不了,可以說是朝廷直轄區域。
在如今這個社會風氣下,朝廷直轄區域越多,中樞的權力就越大,甚至可以以三京反過來影響關內、直隸、河北三道,好處是很多的。
如果再設一個南京,將淮南東半部分劃進去,那么朝廷就將掌握一個盛產茶葉、絲綢、鹽且貿易興盛的區域——要知道,淮西叛亂的時候,叛軍曾經非常渴望東進淮南,獲取那里的財賦。
趙光逢是宰相,從他的角度而言,這樣是非常符合中樞利益的。
他也覺得隋唐略顯小氣了一點。
離南陳滅亡都過去三百年了,實在沒必要再“壓制王氣”。
試問如今的南方之民,還有幾個記得南陳的?還不如由朝廷插手,自己管起來,將這片精華區域抓在手里。
趙光逢講了這么多,邵樹德只顧著喝茶,良久之后才反問道:“為何不是升州?”
升州就是后世的南京。
這個地方很有意思,南朝之時,世為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