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難念的經
“聽聞前往高麗的使者回來了……”王瑤端著茶碗,目視前方,輕聲說道。
高麗就是摩震國舊名,一般情況下人們還是習慣稱弓裔所立之國為高麗,畢竟那位“菩薩”改的國名有點離譜。
“是。”趙匡凝亦低聲說道:“李守信出使,聽聞受到了禮遇,王建也從鶻巖城退兵了。尹瑄守御孤城數月,圣人下旨褒獎。”
“弓裔遲早還要來。”王瑤說道:“他之所以退兵,只是摸不清楚朝廷的態度,心中畏懼罷了。待攻滅百濟和新羅,麗兵還要北來。”
趙匡凝同意他的看法。
大夏置樂州后,將滲透進浿水北岸的高麗人盡數驅逐。又沿河修繕城寨,即當年本地豪族修建的所謂“長浿十三城”,固守的意圖十分明顯。
高麗人一向是不要臉的,你退讓了,他就喜歡得寸進尺,這次退兵,確實有可能是看到了攻打百濟、新羅的好機會,暫且隱忍罷了。
“鶻巖城事態平息,中書的諸位宰相們一定很失望吧?”王瑤又笑道。
“未必。”趙匡凝哈哈一笑,道:“征高麗與征西域,都挺遠的。萬一圣人起了興致,置西域于不顧,親征高麗呢?那不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從長安到平壤,怎么著也得幾千里。
而從長安到伊州,四千余里;到高昌回鶻的老巢西州,五千余里。這個距離,與征高麗大同小異,差不了多少——從長安到唐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龜茲,七千里,到碎葉,九千里(高宗末、武后初,碎葉鎮一度取代焉耆為安西四鎮之一)。
“說得也是。”王瑤道:“這幫毛錐子啊,就是想得太多。今上這種人,又怎么可能被他們所影響?”
不料趙匡凝卻嘆了口氣,道:“毛錐子們倒也不全然有錯。前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十八年親征高句麗,而貞觀又有幾年?”
王瑤一愣。貞觀總共只有二十三年!“不至于吧?”王瑤說道。
“噤聲。”趙匡凝不愿再談這個危險的話題了。
他們現在是樞密院的文職武官,手頭沒有半分實力。一旦有變,那是叫天天不應,叫你地不靈,如之奈何。
“也是啊。”王瑤尷尬地笑了笑,轉移了話題,道:“南邊的鄭仁旻,似乎有動作啊,會不會拖累西征?他又怎么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