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想法
他們現在非常認可一件事:馬要有特點。
沖陣之馬,不需要耐力,而要強調沖擊力,體型要高大、爆發力要強、速度要快。
騎乘之馬,不需要沖擊力,矮腳馬都行,哪怕體型小得像狗,但耐力要好。
馱馬,不需要沖擊力,耐力也不需要特別強調,因為行軍時它們是注定要落在后面的,但馱載能力要強,不能搞了一百多斤行李上去,直接口吐白沫,暴斃完犢子了。另外,最好耐粗飼,以降低成本。
還有一種挽馬,力氣一定要大,且耐粗飼,其他方面可降低要求。
如果不執行嚴格的育種,育種概念沒有深入人心,養馬之人就會隨意配種,久而久之,特征明顯的基因就會消失了。
草原牧人,基本就是這個德性,完全沒有育種的概念,馬匹質量也差到離譜。
歷史上蒙古人一去青海,直接不要蒙古馬了,騎河曲馬。
去了中亞,更是兩眼冒光,把好馬全搜羅在自己身邊。
他們固然不注重育種,但哪些馬適合做什么事,那是一清二楚,使用起來倒是十分科學。
“朕搜羅馬匹不易。”邵樹德看著司農寺的一眾官員們,說道:“這些好馬,都是將士們用血換回來的,一定要利用好,爭取培育個新品種出來。”
“臣等遵旨。”
“西域那邊派人過去了嗎?”
“已遣數十人前往迪化,圈地建牧場。”
“那就好。”邵樹德放心了。
這個名叫“天山牧場”的新牧監,培育的不僅僅是馬,還有牛羊駱駝等牲畜——當然,前期更重要的工作是找大量小牛訓練,先滿足耕牛的需求缺口。
各地環境氣候不一樣,一定要培育適合當地的品種。關于這一點,三十年下來,不僅僅司農寺,就連官員們都知道,甚至民間有所見識的讀書人,也慢慢了解到這一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