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打醒
當然,杜光乂是支持圣人的某些政策的——
三十年前,為了緩解錢荒,圣人大力推行集中交易、記賬貨幣的模式,使得民間對金屬貨幣的需求大大降低。
三十年后,商人們已經漸漸熟悉并認可了這種模式,因為真的非常便利于商業交易。
三十年的時間,這種習慣、認知一直在不斷強化著,以至于現在銀元票的信用大大增加,可以直接拿來交易。
但——也只能到這種程度了。
圣人的舉措,大大緩解了錢荒,于天下百姓有恩惠,于商徒們有大恩。但你要說直接用銀元做貨幣,這不靠譜,杜曉不同意。
還好,圣人也十分清醒。
“朕知道,銀元票還不是貨幣,只是一種信用憑證,與前唐各鎮進奏院開具的飛票并無本質區別。”邵樹德說道:“在未來數十年甚至百余年,銀元票始終只會在很小的范圍內流通,天下絕大多數人根本見不到其真容,甚至聽都不會聽說。”
“那——陛下為何寫這本書?”杜曉好奇道。
書的內容很白,甚至用語習慣都很別扭,讀起來很吃力。而且似乎創造了太多的新詞,讓人無所適從。
“朕老了……”邵樹德只說了一句。
杜曉惻然,想說些什么話,又覺得都不合適。
“所以想留下一點東西。即便現在不合適,但將來條件成熟了,或許就有人記得這本書。”邵樹德繼續說道。
其實正如他所說,現在努努力,打好基礎,也許在一百年后,金屬貨幣可以逐漸把非常不好用的布匹、糧食擠出市場,讓它們慢慢成為歷史。
這就是邵樹德寫《通貨》的原因。普及金屬貨幣領域的各種概念、原理,給官員們掃盲。
不要高估官員們的知識面。
對于讀經史上來的官員,經濟方面幾乎一竅不通,很容易搞出各種騷操作,并不是他們特意使壞、故意亂來,他們是真的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