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新勢力
弘文館開會討論的同時,州一級的官員也紛紛發來奏疏,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人一當官啊,看法就不太純粹了。或者說身不由己,不能再由著自己的性子說話,利益牽扯太多。
譬如云南道巡撫使種居爽,作為有名的儒門世家,他自昆州上疏,盛贊圣人的文治武功,并且認為,圣人的文治猶在武功之上,必將福蔭子孫后代。
話有些肉麻,但也沒脫離事實太遠,邵樹德很喜歡。
光靠打打殺殺,他得不了這個天下。或者即便得下了,也二世、三世而亡。
但他給這個天下留下了自己的東西,且無法磨滅,這才是永恒。
六、七兩個月,有關《致治》這本書的討論基本結束。
八月初五,由理蕃院副使種覲仙、綿州司馬牛希濟潤色,邵樹德最終審核的《致治》定稿。
全書共三篇,分《人口》、《通貨》、《地理》三篇,洋洋灑灑數萬字,作為官員預備役的基礎掃盲讀物、考試教材。
八月初七,發往少府,由名家制作雕版。
雕版制作完畢后,將交由內務府新成立的商務書坊開印,戶部出錢,首印一萬冊,發往全國各道州的官員及四京國子監、弘文館、集賢院等機構。
這是為了讓天下讀書人能夠盡快接觸到這本科舉考試的必備教材。接下來他們是抄錄也好,私下里印刷也罷,總之盡快擴散出去。
同光四年的科舉仍然考原來的九本正經,同光七年(922)將第一次執行新教材。也就是說,全國士子有三到四年的準備時間,四年后的第一次考試,定然格局大變,誰能把握住改革紅利,就看他的本事了。
當然,同光七年的改革并不止于此。
明年的科舉增加了32個農科名額,四年后的科舉,在此基礎上,還將增加算科。考慮到整體數學水平低下,學生人數較少,因此全國只有27個錄取名額。絕大多數道(16個)都只有一個名額,錄取的學生水平多半還參差不齊。
但沒辦法,這是新朝雅政,必須用制度固定下來,省得被人做手腳。
進士、農、算三科,每三年錄取167人,比起全國一萬大幾千的職事官數量來說,不值一提,撈個實缺沒有任何問題。
因此,科舉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考中就能做官,最低也是從九品,運氣好的話,七品官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