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上路
又因為部曲們把自己擺在一個較低的位置——事實上地位也很低——府兵主家就是他們的天,因此自覺、不自覺地學習主家的生活習慣,在以年為單位的時間跨度中,一點點褪去自己原本的民族特征、文化元素,開始變得更像府兵老爺這種上等人。
當然,涵化現象也是存在的。
府兵也會不自覺地吸收他們的文化元素,只是多少問題罷了。
幾十、上百年后,遼東會變成什么樣子,一定很有意思——這是邵樹德人為制造的大型“社會實驗”,只是他看不到結果了。
他當然對此持樂觀態度。
即便是華夏九州,各地的文化、風俗、習慣也都是有差異的。后世有北方漢族、南方漢族,這個時空不會再整出個遼東漢族吧?
******
當邵樹德坐到麗春殿內,對著書稿不斷修改時,又仿佛看到了新朝雅政的穩步推行。
太子南行,最遠走到了溫州,這會已經在返回洛陽的路上了。
從不斷發回的奏疏可以看出,二郎這一次的收獲還是很大的。
為什么地主家的傻兒子容易被騙?因為傻兒子的經驗是真的少,眼界不夠寬闊,如果耳根子再軟一點,容易輕信他人的話,那就更完蛋了。
只有極少數經驗不足、眼界也不開闊的傻兒子,天賦精通人性,又會挑動群眾斗群眾,這才有可能掌握主動權。但這種所謂的主動,也只是勉力維持罷了,不懂就是不懂,你即便占了上風,人家都怕你了,你內心之中也不敢確定做的事就一定正確。
邵承節河北、遼東巡視了一圈,又往江南走了一趟,眼界是開闊了。而且他和他爹一樣,喜歡不按既定路線走,經常帶著親衛,奔馬疾馳數十里,至某處巡視、查訪,能得到第一手消息。
大臣們肯定是非常討厭這樣的君主的。但邵二是個武夫,性子驕傲、剛烈,沒人能阻止他,一番查訪之后,漸漸有了自己的理解。
二郎認為,南方一戶百姓的耕地非常少,家里只有幾畝的比比皆是,十來畝都算多了。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只能精耕細作,提高產量。
以太湖一帶為例,他查訪了一戶百姓,家中只有八畝地,一年收兩季稻,畝收兩斛出頭。
如果在北方,一戶人家有三十畝地,不精耕細作——地太多,也無法精耕細作——最終收獲的粟麥差不多也就這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