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四 為君扶龍,為民請愿
“所以你先遇到為師,而不是先遇到岐暉子。”
難怪。
師父原來是因為理念不和,下了終南山啊。
李鄲道剛剛沒吃到的瓜,已經有了猜測。
孫真人醫德充沛,不單單為達官貴人治病,更喜歡走街串巷,為窮人治病。
赤腳鈴醫,便是學的孫真人。
而無論是北周,隋,唐,都向孫真人遞過橄欖枝,請他為官,孫真人都沒有答應。
此時又編纂了醫經,便也是要發揚光大,打破世家壟斷的醫學知識。
不去和朝廷合作,編寫官方醫經藥典,反而要接手李鄲道的協和醫藥同盟社來發展,便可見,君和民之間,孫真人的選擇從來都民。
重民,輕君。
或許就是這一點,和扶龍的樓觀便已經意見不和,才下山而去,修行也在太白山,而不是太乙山。
看起來,和李淵相和的樓觀,便是入世,而不愿意做官,就是出世。
但其實兩家都是入世。
只是切入點不同。
紫府真人在前面仿佛又聾又啞,聽不到,也不說話。
到了山頂,便見一石臺,石臺上坐著一道人,道人身邊擺滿了大大小小的油燈,各自有紅色絲線纏繞。
油燈之外,還可見有牌位。
上面也不寫名字,不寫神諱,只寫著方位時辰五行,天干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