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女鬼
“直到五年前,明成大師不再擔任主持,也許是死了,也許是年老退休,總之從其他寺廟來的道智大師,當上了孤寒寺的主持。”
“道智大師上臺之后,寺內香火突然旺盛了起來,善男信女絡繹不接,本地豪紳捐款捐物,乃至雙手奉上地產地契,將肥田腴地,全都送給孤寒寺,當成僧產佛田。”
“孤寒寺陡然而富,寺內僧人也從二十幾個,激增到二百余人。財力雄厚的孤寒寺,立刻修建起長生庫,存放錢帛財物,甚至有余力利用長生庫對農民、地主、商人,以每月三分的利率,進行放貸。”
“放貸借貸,古已有之,唐初規定借貸最高利率為六分,唐末為四分,宋朝沿襲唐朝,《大明律》凡私放錢債及典當財物,每月取利不得過三分,年月雖多,不過一本一利。違者笞四十,以余利計臟,重者坐臟論罪,杖一百。”
“每月取利三分,也就是年率36%,超過即為高利貸——這一數值也被現實世界的共和國法律法規繼承下來。”
“孤寒寺的長生庫,通常以年利率36%向外借貸,而遇上大額借款、長期借款者、急切借款者,則會開出48%的高利率。”
“孤寒寺的明成大師,并不怕別人不還貸,因為佛家產業素來是清凈之地,是個洗臟錢的好地方——孤寒寺為官府充當攬頭捐客,替本地縣官出面放貸取息,既然給了官府保護費,那么就不怕有人敢不還佛門錢財!”
“同時,孤寒寺還能資助本地鄉紳,花錢買官,上任者朝來,索逋者暮至矣,此即不取于民得乎?”
“這就是官佛勾結!”
“與官府勾結之后,佛門繳納的稅款更少,發展更快,”
“有了本錢,就會想著賺更多的錢,商人逐利,僧人亦逐利。孤寒寺大舉投資,買下了縣城里的賭坊、青樓、印染坊、印刷房、胭脂坊等十多家店鋪,越來越有錢。”
“孤寒寺本就有一批來自本地豪紳捐獻的田地,在擁有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金庫之后,自然走上了土地兼并的道路。”
“四年前此地旱澇連來,谷物受災嚴重,擁有田皮田骨的周邊佃農,只好將田骨抵押甚至出售給孤寒寺,而小農對于意外災難的抵抗力幾乎為零,一旦遇上婚喪嫁娶、收成不好種種問題,就要面臨破產危機,只能把田皮一并抵押出售給了孤寒寺。”
“短短半年內,孤寒寺就擁有周邊萬畝良田的田皮田骨,連田阡陌,土地上的所有佃農,都不再擁有自耕自種的權利,而是變成了,佛門農奴。”
“嘿嘿嘿,給佛門做農奴依舊是農奴,農奴的慘狀,遠比電影電視劇里的佃農要悲慘的多。”
“其谷秀于田,則有催租之胥,放債之客,盼盼然而履畝而待之;比其登場,揭囊負擔者喧嘩滿室矣。”
“坐擁良田無算,財務狀況極其良好的孤寒寺,怎么就會在三年前突然凋敝呢?”
“這就要從孤寒寺最初的發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