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年前瑣事
粟米、大麥、茶葉、鐵器,大概是最受草原人歡迎的漢地商品了。
鐵器自不用說,從鐵釘、割肉刀到大鐵鍋,幾乎供不應求。夏州城北那一大片鐵匠鋪,接生意接到手軟,紛紛趕工,爐火徹夜不熄。更有那生意爆好者,遣人回老家將以前的師兄弟喊過來,大家一起開鋪子賺草原人的錢。
夏綏四州,經過數年時間的發展,綏、銀二州兩大產糧基地開始走上正軌,果蔬不算,中和四年總共收獲了一百一十萬斛出頭的粟麥、五十余萬斛豆子。另外,邵樹德還通過對外采購的方式,從鄜坊、邠寧、關中吸引糧商運糧過來,然后出售戰馬、牛羊、藥材,又買了不少。
別說草原牧民有羊吃,事實上如果漢人愿意拿糧食與他們交換牲畜,沒人會拒絕。當然夏綏的普通百姓糧食還是不夠吃的,能直接或間接與草原人做交易的,還是軍士家庭,他們也是四州之地各類商品的最大消費者。
對了,最近封氏姐妹還在編纂一攬子商品價格表。即根據調查到的夏州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數十種商品價格,分析其走勢,看看有沒有通貨膨脹之憂。總之原則就是讓商品價格維持平穩,乃至下跌,減少百姓的日常生活支出——就目前而言,糧食價格、肉類價格都有所下跌,絹帛、布匹價格同樣如此,這都是戰馬、牛羊貿易帶來的成效。
媽的,下次誰要是在關中作亂,老子就帶兵南下搞死你,維持“自由貿易”。
黨項人,此時也是過漢人節日的,主要是種地的橫山黨項。他們以十二月為一年的開始,因此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節日是冬至節,第二大節日則是寒食節。至于其他的節日,就沒那么普遍了,各部落之間可能也不太統一。
而且黨項人,怎么說呢,他們與陰山以北的回鶻、韃靼、沙陀、契丹、奚等族還不太一樣,深受漢、藏文化影響,日常生活中不少習俗是相通的或者說相近的。邵樹德覺得,如果非要選一個同化對象,黨項人肯定比回鶻人、契丹人更容易同化。
期間折嗣倫一家到夏州來住,說是為了陪弟妹過年。邵樹德將折嗣裕從軍中喊來,與王妃折芳靄一起,招待折嗣倫一家。
折、邵兩家,隨著邵樹德地位的不斷躥升,現在已經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如果說當初邵某娶妻時地位還有所不如的話,那么現在就完全倒過來了。蝸居麟州一地的折家,已經漸漸被落下了好幾個身位,即便折宗本現在能獲得振武軍節度使的大位,還是差了不少——人口、經濟、軍隊,都大大不如。
沒有經濟支撐的所謂強軍、強鎮,都是假的,紙老虎,一戳擊破,經不起一敗。而這也是邵樹德苦心經營夏綏四州的根本原因,在殘酷的兼并、爭霸戰爭中,反復相持、拉鋸的場面是必然會出現的,這個時候任何打雞血就能勝利的事情,只存在于小說電影之中,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冷冰冰的數字:人口數量、糧食產量、軍械產量、動員能力、后勤體系、軍隊素質和外交關系等等。
定難軍和麟州軍,如今的差距就像大人和小孩一般,勝負已分。邵樹德以前還有些忌憚折家在平夏黨項中的影響力,祭天大會完結后,看了各部的態度,覺得大可不必。頭人們不傻,知道誰強誰弱,誰更適合投靠。
做完這些后,他便回到了家中,似乎無事可做了。
侍女都是新面孔。嵬才氏、野利氏、沒藏氏都成了他的妾,不再是侍婢,折芳靄從麟州折家挑了十余個模樣周正的折氏少女,充作郡王府的婢女。
也不怕自己偷吃!邵某人想道。
當然邵某人現在還是很規矩的,他寧愿看小封的劍舞。
“大王你不害怕么?”小封舞完劍,有些氣喘地說道:“妾用劍削掉……讓你當初淫辱我。”
將小封攬入懷中后,一邊替她擦拭額頭的細汗,一邊說道:“某便要這樣辱你一輩子,直到頭發白了亦不肯歇。唔,死后還要同穴,一大家子可不能分開。誰若是阻撓,某便斬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