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試驗田與政治中心
邵大帥的這句話他倆倒是理解了。其實農家都有留種選種的意識,每年都會拿顆粒最飽滿的麥下種,大帥這意思,是還需要更好的種子?
“馬政都知道了吧?”邵樹德說道:“好馬配好馬,生出來的馬駒再優中選優,一代代培育。種子亦可如此,著手去做吧,所需款項、田地、人手,來找某。”
“遵命。”
后世糧食高產,無外乎四大因素:良種、農藥、化肥、水利。農藥別想了,水利一直在搞。化肥確實沒有,但可以靠糞肥來代替,一頭牛一年拉的糞全砸一畝地里面,效率低是低了點,但沒辦法,只能這樣了。
穿越前自己看小說,某人到了古代,只要來一句,用糞或河底淤泥肥田,仿佛立馬就可以獲得高產量,然后路人驚嘆,名利雙收。
這就是臆想!
古人不知道漚肥嗎?當然知道。但為什么效果還是不好呢?沒有足夠的糞或淤泥啊!
人的那點糞便,只有牛的十幾分之一,夠肥屁的田!固氮休耕、牛糞肥田,多管齊下,才可能補充高產后所消耗的地力。
此外還有良種,這事其實就和馬政一樣,需要長時間培育,也需要點運氣。
三茬輪作制,目前只有自己這個關北可汗能搞得起來。控制那么多草原部族,獲得足夠的牛也是一大原因。慢慢來吧,若是一畝地能收兩三斛小麥,整個定難七州的糧食產量就會大增。屆時自己的威望將更上一層樓,鎮內誰人敢反?
李劭去了懷遠縣,邵樹德進城后便直接住進了節度使府。
他首先讓靈州幕府的人找來了戶口、農田資料。
去年春季攻占靈州后,本地人口迎來了一次大飛躍。本來只有四萬人,算上隱戶也不過五六萬,滿打滿算不到一萬戶。但一年來,先編了四千戶農耕黨項,隨后兩批關中民戶三萬人抵達。接著又有各類匠人、水師、藝人等三千六百戶接近兩萬人涌入。再加上照常分過來的三四千戶關東移民,現在的靈州八縣(包括即將設縣的定遠、豐安)已經有了兩萬六千余戶,口十三萬余。
這么多人涌入,但基本都過了農時,沒能及時耕種土地收獲糧食。也就一些來得早的,種了點田地,能有那么點收獲。這些人,也就是靠王重榮的那三十萬斛粟麥養著,靈州糧食產量的爆發,主要還是看今年。
光啟元年,靈州真正播種的土地面積只有六千余頃。具體產量如何,幕府不知曉,因為去歲戰爭,靈鹽二州免賦。估算一下的話,應該收了百萬斛稻麥,幾十萬斛雜糧豆子。
光啟二年,靈州的糧食產量應會暴增了。隨著人口的越來越多,這里注定會成為自己轄下最富裕的一塊地方。
“懷遠縣……”邵樹德的手指在地圖上劃來劃去。
懷遠縣就是后世的銀川,邵大帥現在有把政治中心從夏州搬到這里的念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