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山民
《韓世忠墓志銘》中評價:“北方之俗,壯士善騎健馬,披鐵衣數重,上下山坡如飛,矢刀不能傷。”
披著幾重鐵衣還上下山坡如飛,這體力確實相當不錯了。而且身材高大,幾近兩米,同時吃苦耐勞,忍饑挨餓,性價比較高。
邵大帥能將他們招致麾下,也是沾了媳婦的光——當然這是開玩笑,靈武郡王“邵扒皮”之名,黨項諸部還是頗為畏懼的。不過他賞罰分明,一視同仁,也不歧視橫山黨項,自然有各部勇士愿意效力。
反觀吐蕃人,他們平時其實不上山,都在山下放牧。牧民和在山里種田、打獵的山民,本質上不是一回事。這會到屯兵山上,不過是為了據險而守,讓定難軍知難而退罷了。
但他們似乎失算了。野利遇略、沒藏結明二人總共帶了數千山民,大部分都是入了衙軍籍冊的軍士,裝備有了,紀律有了,算是補上了最弱的一環,如今殺起羅圈腿的牧民,大占上風。
山地,自然有山地的打法,你不適應,自然要被人教育。眼前的這撥吐蕃兵,人數上還多了一百,但眼看著就要支持住了。
“殺!”橫山都的陌刀手墻列而進,重重劈下,對面的吐蕃士兵頓時躺了一地。有一些還死得特別慘,直接被天生神力的陌刀手劈掉了半個肩膀,血涌如泉,慘不忍睹。
無獨有偶,在另一處山間,一伙義從軍士趁夜攀爬上一處陡坡。吐蕃人有個寨子設在上面,駐兵三百余,俯瞰一條山間谷道。但凡有大軍通過,他們可從山上放下滾石檑木,同時居高臨下射箭,威脅極大。
翻山而上的不過數十人,趁著夜色悄悄靠近了吐蕃堡寨。吐蕃人的注意力主要在前方,對后面這段陡坡防備甚少,此時又是夜間,被這伙人爬上來后,可想而知有多么驚慌。
“呼啦啦……”有人放起了火,火借風勢,燃燒極快。
這是故意制造恐慌、混亂,同時也是進攻的信號,讓在另外兩側山下暗暗等待的同袍趁機攻山。
“殺呀!”“有賊人!”“砍死他!”“快將這伙人趕出去!”
雙方士卒操著不同的語言,刀刀入肉地砍殺了起來。
吐蕃人驟然遇襲,建制被打得有點混亂。把守山間險徑的軍士看到后方大亂,以為被人攻了上來,也急急忙慌地跑回去幫忙。
而他們的離去,也造成了把守險徑的兵力不足,帶兵在山下等待的義從軍大將沒藏都保見狀,親率數百人猛攻,很快擊散了當面敵人,飛快地往寨子上攻去。
沖在最前面的數十人身披大帥親自撥發下來的兩重鐵甲,是他身邊的得力背嵬。在看到己方已經成功地在山上制造混亂之后,士氣大振,奮勇上前,簡直神擋殺神,人擋殺人,頃刻間便殺了上去。
背嵬者,黨項語中“驍勇親隨”的意思。
《宋會要輯稿·蕃夷》中記載,元符二年七月三日,有二十名黨項人歸正涇原路經略司,領頭的“訛化唱山乃妹勒都逋親隨得力背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