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上供
邵某人手下可稱為附庸藩鎮的,之前折宗本所鎮的邠寧算一個,保塞軍李孝昌、保大軍東方逵也勉強能算,折嗣倫擔任刺史的麟州其實也是個小獨立勢力。至于橫山黨項、陰山蕃部,自主性比附庸大一些,主要通過聯姻的方式拉攏。
此番南征,定難軍將士在山南西道、武定軍都流了血,必須要加強控制,完全附庸了。收取財貨之事,可以嘗試著施行。
“趙隨使,既然要拉攏、震懾三川諸鎮,焉能不屯兵戍守?”邵樹德說道:“你不是武夫,不懂武夫的心思。鳳州之固鎮、興州之興城關、興元府之百牢關、陽平關,最好都留兵戍守。”
固鎮與興城關地處要沖,之間有四千余間棧道。興元府西縣西南之百牢關,為秦地入蜀之總孔道,無論哪條分支路線,都得走這條路。而陽平關南達利州的大道上,更有一萬五千余間棧道,極具戰略屬性。
你不派兵留守,看著這些關城、棧道,誰給你上供財貨?膽子大點的,一把火燒了,你能怎么辦?
這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賤胚!
“大帥既已有定計,便可擇精兵留守。此四地,需得屯上萬兵馬。若嫌多,亦可征召橫山黨項、陰山蕃部協防。駐軍所需之財貨,可由故道川輸送,然需在興元府設供軍使分衙,駐軍所需之財貨、錢糧,不能由鳳翔鎮或山南西道直接發放。”
這算是考慮得比較全面了。
山南西道不止有漢水,大散水或故道川(嘉陵江)的運輸作用也非常關鍵。該河沿線有興州、利州、閬州、果州、合州、渝州,船運可一直通到興州。
柳宗元《興州江運記》里提到朝廷在興州的駐軍,因為當地人口稀少,錢糧不足,需從外地轉運,非常困難,于是“……決去雍土,疏導江濤,萬夫呼撲,莫不如志。雷騰云奔,百里一瞬。”可見國朝花大力氣疏導了嘉陵江上游的河道,使其通航,但應還是不如下游航運價值大。
宋代陸游曾有《自三泉泛嘉陵江至利州》詩,陽平關即在三泉縣。
上游如此,下游就更好了,而且沿途商業相對發達,利于財貨北運。
“果州(南充)其民喜商賈,蜀人喚做‘小成都’,充城繁盛冠東川。”
“地暖氣清,閬州(閬中)地辟人富。”
果州,屬山南西道,閬州屬龍劍鎮,都是很富庶的地方,用這兩地的財富養兵,確實是一個減少消耗的法子。
六月十二,龍劍節度使趙儉帶著親兵到了巴州。
清水驛外,鐵林軍大營連綿里許。大隊步卒正在出操,喊殺聲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