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設想
“定是要打了。”崔瞻從腰間抽出水囊,狠狠灌了一口,道:“你可知這批貨物哪來的?”
“難道不是漢陰?”
“一部分是,另外一部分是從洋州運來的甲仗。”
李允有些驚訝,道:“不要命了?”
東南物資經漢水轉運至關中,一般而言也就水運至均州鄖鄉,在鄖鄉轉運院集中,隨后走陸路至商州上津。
從這里開始,北上長安的,毫無疑問,只能走陸路。往西經洋州、興元府運往京西北諸鎮的,同樣走陸路。
水路曾經有過兩次,一次安史之亂那會,給靈武即位的肅州輸送財貨;一次是建中之亂,德宗跑路興元府。
這兩次,朝廷下令東南租賦在當地換成輕便的高價值的財物,從上津一路水運至洋州興道縣。為此,還把洋州州治從西鄉縣移到了興道,以就近督促轉運物資。
但這兩個“非常時刻”之外,上津到興道這段漢水水道,至少就朝廷層面而言,是放棄水運的。因為水勢湍急,經常出事故,干脆走陸路山道好了。
民間商人有嘗試水運的,他們對成本非常敏感,均、商、金、洋這一條線,如果全程用水路運輸,那成本將會降低到一個令人驚訝的地步,利潤空間大大增加。
只不過,要做好船毀人亡的心理準備罷了。
“聽聞是洋州折使君親自下的令。”崔瞻是漢陰縣以西三十余里的方山關鎮軍軍校,此關北阻方山,南臨漢水,為東西驛道之沖要。若有上游下來的水運船只,一般也會在此關停留、集中。
“洋州貨運到方山關,再由咱們金州的船一路運下來。”說到這里,崔瞻也有些惱火。借口不熟悉下游水文,將漢陰到西城這段的運輸任務交給金州本地船只,風險由別人承擔。
李允暗想了下,興道、方山關、西城、上津,這四地設倉庫,應該是分段船運了,各自負責一部分。到上津后走陸路,運至均州鄖鄉,再走水路至襄陽。
“真是喪心病狂!多少船工要家破人亡啊!”李允也有些怒了,道:“折家人,為了打仗可真是什么都不顧了。”
“折家人在為誰打仗?”崔瞻冷笑了一聲。
李允聽后臉色一變,小聲道:“七郎慎言。這事你我私下里議議,罵兩聲便罷了,可不興到處亂說。前兩日,州中連斬十余軍校,動手的是定遠軍王遇,都是不肯出兵攻房州的。殺完人后,盡收其家財,用作軍中賞賜。其家人連同奴仆,總計上千口,一概配流河西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