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定局
“這……”趙岑也抓瞎了,沒有足夠的官位安排啊。
“罷了,你再去與裴遠商議一下。我遣使召趙璆、趙璠來襄陽,忠義軍出了這么大的事,趙家子孫本該同舟共濟。”趙匡凝也知道此事為難,無奈地說道:“唐、鄧大軍,多有襄州子弟,家人多在襄陽。有我父當年的情分,總不至于立時就反。”
趙岑當日便出了城,隨后直奔城外大營,裴遠已經從棗陽抵達了此處。
雙方一見面,自然又是一番密談。
折宗本懶得管這事,他帶著隨從出了大營,登高望遠,瞭望地勢。
“好一塊膏腴之地。”折宗本贊道:“今日便寫信給吾婿,去關北、河隴招募壯士,舉家搬來,充實戶口。”
后漢時南陽郡戶口百萬,但國朝最盛時唐鄧隨三州的人口也沒達到這個數字的一半,也是奇哉怪也。
到了這會,唐州九萬余口、鄧州八萬余口、隨州四萬余口,也就二十來萬人,甚至不到四分之一。
這已經不能用戰爭來解釋了,因為開元年間人口就不多,太多空地,以至于先后安置了幾萬戶突厥人、昭武九姓等胡人到唐、鄧、蔡、汝、許、陳、申、光等州,一度將其胡化。
朝廷在這片區域設置了幾個胡州,劃分牧場,胡人“習射獵”、“牧羊馬”,“不事稼穡”,可見當地人口密度之低。
天寶年間那四五十萬人,怕不是一半以上是胡人,幾萬戶呢!
淮西叛亂之后就更不用說了,這片大地屢遭兵火,隨后又有黃巢、秦宗權蹂躪,人煙稀少,州縣殘破,眼下休養生息了五年,稍稍恢復了點元氣。
聽折宗本這么說,谷城令敬道欲言又止。
“淮夷”可是困擾了朝廷數十年,到現在還沒消化利索,這是又要遷移羌胡過來?若羌人還罷了,他們多半會種地,可若是胡人,豈不是自尋煩惱?
“發青唐吐蕃一萬戶、河渭羌人五千戶、河西諸族五千戶,總計兩萬戶至唐鄧隨。正好幫女婿解決點麻煩,省得他整日擔心有人造反。”折宗本大笑道。
“大帥,河隴羌胡素來難管,若遷來唐鄧隨,恐生變亂。”敬道提醒道。
“開元年間于河南設三胡州,大謬矣。”折宗本道:“就得編戶齊民,訓以華風,不得再以游獵為生。專事稼穡,種田墾荒,如此數十年后,還有誰記得自己是吐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