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機會之地
隴右節度使蕭遘自光啟三年(887)下半年出鎮后,至今已經接近六年了。本來過了今年,他就要前往同州,與任遇吉互調,出任渭北節度使。
但蕭遘年老,可能也活不了兩年了,邵樹德體恤他,于是便按下了。
秦州為隴右鎮第一大州,作為刺史的黃滔其實是很有希望在蕭遘卸任后接任節度使的。至于節度副使蕭蘧,別看他女兒在靈武郡王房中服侍,但作為蕭家人,他反而是最沒機會的。
蕭遘當了七年宰相,蘭陵蕭氏又是大門閥。從光啟三年開始,不知道多少人前往河州投奔,再讓蕭蘧接任節度使,那隴右鎮豈不是要姓蕭?
所以,蕭蘧的機會遠沒有黃滔大。
可天下局勢變幻,讓人眼花繚亂。一不留神,靈武郡王就吞下了陜虢、河中,繼續保持著一年并一鎮的傳統——今年還在努力吞的河中鎮有些大,可能暫時還吞不下。
陜虢、河中兩鎮七州之地,對靈武郡王大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關中的東部門戶,得之就有了更廣闊的后方。
現在,大概是想好好進行整頓,于是黃滔接到了調令,出任保義軍節度副使兼虢州刺史。
保義軍只轄陜、虢二州,陜州向來是節帥兼任刺史,今又將虢州單獨拿出來給黃滔,分李璠之勢的意圖非常明顯。
但現在應該還不會動他的位置,因為時間太短了,面子上不好看,容易讓投效之人心寒。
黃滔估摸著,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李璠多半就會移鎮了,屆時自己可以名正言順地出任保義軍節度使。眼下這個職務,就是一個跳板罷了——但也是關鍵的一步。
“能得此良機,離不開使君舉薦之德。”趙觀文在馬上行了個禮,道:“日后但有差遣,絕不推辭。”
黃滔微不可覺地點了點頭。
當了官后,再不復文人的灑脫。能下定決心,掛印而去的畢竟是少數。名利二字,世上又有幾人能看開呢?
車隊一路東行,經隴州進入鳳翔府。
翻越隴山之后,黃滔、趙觀文二人明顯感覺到了不一樣。
折家終究是武夫,治理地方采取的是隨遇而安、無為而治的方式。說白了,就是放任自流。
軍紀似乎也很一般,從百姓臉上的畏懼之色就能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