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活與提頭賣命
王郊默默地吃著粟米粥和羊肉,不說話。
“不過該買還是得買。”白五郎一拍大腿,說道:“打完仗總還得回來吧?浢津這地方,我喜歡,比會州好。再者,也不貴,買就買了吧。我家大郎身子骨弱,怕是當不了武夫了,以后留給他,就在陜州扎根算了。”
“不貴”!好吧,大唐武夫,就是這么豪橫。
艱難以后,國勢日衰,但武夫收入卻直線上漲,便是一個大頭兵,收入也是衙門小吏的好幾倍。
肅、代那會,按制,一軍12500人,一年光絹帛賞賜就15萬匹,人均12匹。
此外,這個軍還有金銀飾鞍轡各二十具、錦一百匹、彩色綾一百匹、緋紫紬綾二百匹、色羅三百匹以及男女錦袍、銀壺瓶、錦褥、紫綾褥之類的高級實物賞賜,都有定數,用來額外獎勵表現突出的個人。
這是實物賞賜,還有錢賜、糧賜!
大唐花在一個武夫身上的錢,可能是古時單個軍士的好多倍。
正所謂:“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夫興師不有財帛,何以結人之心哉!”
這就是大唐武夫的價值觀,你給夠錢,我來玩命。
當然以上是朝廷規定,各藩鎮依照自身情況,有的比這還多,有的少——但不能少太多,不然小心被砍死!
不過隨著經濟逐漸下行,到了五代末年,這個標準就下降太多了。到了北宋,收入較高的禁軍一年得到的各種糧食、財物,折合成晚唐軍士的收入,大概只夠抵消他們的糧賜,綜合下來只有唐代藩鎮兵收入的三分之一多一點。
140萬大頭兵,竟然從武夫變成了丘八。
王郊、白五郎二人吃完后,便出門閑逛。
聽周圍人閑聊,得知這個商隊竟然來自甘州,要到河東、河北去做買賣。
王、白二人都是會州會寧縣的,出來從軍這幾年,見識大漲,知道會州新泉軍往西便是涼州,涼州再往西就是甘州了,那是回鶻人的地盤。
怎么?甘州回鶻以前不是喜歡劫掠商旅么?現在改自己當商旅了?劫道的營生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