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后備
戰場上收編的降兵,也會甄別使用。
這便是夏軍兵力的三大來源, 至今就是靠這個體系運轉的。
不過隨著戰爭烈度越來越高,再不是以前在西北小打小鬧那種了,消耗變得非常劇烈, 自己培養的比例就變得越來越大。
數月前都教練使衙門遣人送了一萬新兵到河中,步騎皆有, 主要是為了補充各部衙兵戰損,這批人就是朔方鎮自己“原汁原味”培養的, 訓練了數年之久。
那一萬人送走后,都教練使衙門就還剩一萬在訓“半成品”了, 于是又緊急招募了一萬新兵,分成三批,按不同的進度展開訓練。
這支在訓軍隊號“續備軍”,一個曾經出現過后來又罷廢的番號。
兩萬在訓人員中,五千人已經開始接觸行進間射草人這類高級科目,五千人還在進行基礎的槍術、刀術訓練,一萬人才剛剛熟悉軍中規矩, 操練過幾次隊列。
兩萬新兵年齡都不大,普遍在二十以內,大部分就只有16-18歲,屬于邵樹德出鎮夏州之前出生的人。蕃人、漢人皆有, 本地人、外地人摻雜。
他們的童年過得比較辛苦,稍大一些后,日子漸有起色,到了長身體的階段,生活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如今從軍之時,家中甚至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們是幸運的,因為在少年時代能吃飽飯了,但又是不幸的,因為比他們晚出生十年的人生活要更好,打小就能吃奶,時不時還能吃點肉,長成后身體會比他們更強健高大。
這批人的忠心沒有任何問題,在進入軍隊這個大染缸之前,也談不上跋扈囂張,頂多受社會風氣影響,有些許苗頭罷了——是的,就是社會風氣,任何一項制度,都必須考慮社會風氣或者說共識,貿然移植宋、明、清管理軍隊的制度,來約束此時的大頭兵,會引起巨大的反彈。
制度,終究是靠人來執行的。風氣如此,便是再純潔的人,多多少少也會受到影響,武夫不是沒有感情的機器,你說嚴格要求不準張口閉口造反,人家憑什么聽你的?軍營之中,風氣就這樣,大伙平日里就在談論哪個軍官好,哪個軍官不好,要不要砍死他之類。潛移默化之中,啥也不懂的“萌新”、“小白”也會變成跋扈武夫。
風氣的改變,不是靠一個人或幾個人能行的,也不是靠制度就能約束的。這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社會共識的改變,即大家認識到這樣不行,對所有人都沒好處,有這個共識,風氣才會得到改變。而不是某人振臂一呼,說執行個什么制度,幾年內軍中立馬純潔,能對抗全社會風氣的污染,維持自己內部的小純潔圈子,執行制度的軍官們一個個和政委一樣,充分理解主官的意思,徹底維護主官的利益,沒有任何私心,靠嘴皮子說服跋扈武夫們手里的刀子。
最忠心的武學生,都做不到毫無私心,惟命是從,遑論舊軍官了。
夏軍目前的風氣,與宣武軍一樣,算是相對聽話,相對純潔的。這種風氣是軍隊組建的歷史、社會大環境、主帥的個人意志、軍官團隊的私心、底層武夫自身的利益以及制度約束各種條件下達到的平衡,這種動態平衡往哪個方向走,全看各方博弈的結果。
你遷就軍士,那就朝五代十國那種跋扈到極點的武夫方向走,你拉住點韁繩,他們或許就會朝恭順一點的方向走。這就是博弈,沒那么簡單,也不是短期內能見到功效的。
“這五千人,還得練一年。”朱叔宗毫不猶豫地說道:“不合格的軍士,我沒臉送給大帥。若有大戰,便從州兵里補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