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堅持
“李克用在魏博大肆擄掠,不僅魏州受難,其余諸州也再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朱全忠行走在密密麻麻的桑林間,嘆道:“羅弘信向我訴苦,說李克用拉去了不少草原藩騎,他們為了便于策馬狂奔,大肆砍伐、燒毀桑林,今年清河絹怕是沒多少了。”
跟在他身后的裴迪微不可聞地嘆了口氣,隨即問道:“大王,夏稅是否要加賦?”
朱全忠猶豫了一下,道:“先加一點吧,李克用即將敗退,羅弘信應不至于一點不上供。”
“遵命。”裴迪應道:“戰事頻繁,用錢的地方多,相比百姓們也理解大王的苦衷。”
朱全忠笑了笑,不置可否。
其實,去年已經加了一次賦了,但幅度很小,影響不大。
今年若魏博大量減少乃至停止上供,對財計的影響就比較大了。尤其是清河絹,質量很好,價格不錯,比一般的絹更值錢。
清河郡就是貝州,所產絹帛曾經號稱質量第一,產量也很大。
這個第一不是指高端品,而是安史之亂前,租庸調財稅制度下,每家每戶都要繳納絹帛時的平均質量。
在那時,朝廷太府寺的檢驗官曾將全國調絹的質量分為八個等級,河南、河北有42州入級,質量全部在前五等;蜀中有31州入級,沒有一州進入前五等;長江中游一帶(如襄陽)有7州入級,其中有4州排在第五等,其余全在后三等;江淮一帶有6州入級,其中3州排第五等,3州排在最末等。
這是對產量占據絕對多數的普通調絹的質量評定,反應了各地的平均技術水平。
巢亂之后,有不少北方人南遷,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技術,南方的耕作、紡織技術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但離河南河北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便是到了北宋末年,清河絹(貝州)已經因為三易回河而不再具有盛名,但接棒的是河南的京東路。
靖康元年,“金需絹一千萬匹,朝廷如數應付,皆內藏元豐、大觀庫,河北歲積貢賦為之掃地。如浙絹悉以輕疏退回。”
賠款給金人的一千萬匹絹,主要是河北出的,浙絹質量不佳,被金人退回。
魏博作為河北最富庶的地方,它的臣服,是這么多年來最令朱全忠感到得意的事情。
尤其是最精銳的豹子軍為朱珍所滅,更是極大打擊了魏博武人的士氣,不然如何肯這么老實地上供?
“大王——”走了一段后,二人出了桑林,裴迪忍不住說道:“還是得盡快將夏賊趕走。今歲蔡州汝陽、真陽、褒信、新息四縣慘遭蹂躪,蔡州貢賦多半不足。若再讓人禍害了滑、鄭、汴、宋、亳諸州,則財計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