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進基地
河內郡之富,可并不是吹噓。
“夏收、秋種、秋收,事情一件連著一件。”宋樂嘆道:“忙完這一陣,便是冬天了,百姓還得上河,疏浚航道、溝渠。”
王班對這些事情不太懂。
事實上他就是個純粹的武人,因為關鍵時刻“戰場起義”,撈到了懷州刺史的職務。他也很清楚這個刺史怕是做不太長,不過夏王仁厚,應該會給他安排個好去處。他沒什么野心,能有個地方養老,哪怕是清閑職位,領一份相對豐厚的俸祿便足矣。
目前擔任河陽幕府判官的蘇濬卿就不同了,他是真的有繼續往上爬的野心。這事談不上誰對誰錯,畢竟蘇濬卿是文人,他王班是武人,還是不太一樣的。
但在還沒有挪位置前,王班也知道,必須把手頭的事情做好。自己不懂不要緊,找懂的人去干就行了,幕府還樂得你放手呢。
“宋帥,沁水渾濁,泥沙太多,航道整飭起來,怕是不太容易。”王班說道:“日后,每隔三五年,都要征發役徒上河疏浚。”
“此事必須持之以恒。”宋樂堅定地說道:“永濟渠南段航運廢棄,并不全是沁水泥沙多的緣故,更多是人禍。天寶末年,此段還通航,運了三百余萬匹絹、五十多萬件甲仗,存于貝州大庫內。喪亂之后,永濟渠沿岸淪為戰場,水運中斷。亂平之后,河北又藩鎮林立,河陽為朝廷遏制魏博之橋頭堡,久歷兵火,財窮民困,更無人疏浚河道。這些事,總要有人做的,而今我能做多少便是多少。”
永濟渠南段這事,確實比較可惜。
安史之亂后,永濟渠南段在河陽、魏博境內,準確地說,橫穿懷州與衛州,這恰好是戰爭第一線。且因為河北租賦大部截留養軍,朝廷也不需要再轉運大量器械、財貨、糧草到幽州,沒了航運的需求,加上沁水泥沙含量大,容易淤塞,便漸漸廢棄了。
當然,人為的破壞也不容忽視。
德宗建中三年,河北三鎮叛,朱滔在魏州附近“堰永濟渠入王莽故河,絕官軍糧道及歸路,明日,水深三尺余”。在當時,平叛官軍就是通過永濟渠南段運輸糧草到魏州境內的,叛軍這一招可謂釜底抽薪,官軍損失慘重。
再后面,魏博、成德、橫海等鎮固然也興修了水利設施,但更多是在本鎮境內小修小補,對于跨藩鎮的永濟渠,牽涉到的東西太復雜了,有心無力。
諸鎮唯一一次聯合水利工程是在憲宗元和九年春,因為黃河泛濫,多次威脅滑州城,義成軍節度使薛平上奏,由朝廷協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于衛州黎陽西南開渠,分流泄黃,即所謂的“魏滑分河”工程,“滑人遂無水患”。
宋樂暫時還沒那個精力疏通溝通清水(衛河)的永濟渠南段部分。那里已經完全淤塞了,漫溢的河水形成了數個巨大的沼澤水泊,多年來竟然沒人清理。
宋樂如今想做的,還是先將沁水航運給整飭好,包括但不限于河道裁彎取直、疏浚拓寬、栽種榆柳、重建碼頭等等。
配套的引河灌溉溝渠也要重新維護下。灌渠其實都在,但要么長滿了雜草,要么淤塞不通,利用率低得令人發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