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構想(為盟主奎元哥加更)
這些韃靼人也是說突厥語的,很好消化,哥舒確沒什么不滿意的。
陰山五部之中,還有契苾、渾部這兩個說突厥語族的部落。但說實話,他們這些出身鐵勒的“假回鶻人”與真回鶻人一樣,對突厥很仇視,尿不到一個壺里。
契苾部因為有不少人當過大唐的官,契苾璋還當過振武軍節度使,因此實力比較強勁,目前有六七萬人,顯然吞并了不少黨項、吐谷渾部落民。經濟上半牧半耕,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游牧。
渾部的實力就比較弱了,最初成立時不足兩萬,如今吸收了不少回鶻、吐谷渾,也不過堪堪三萬,仍然是最弱的一支。
藏才部、莊浪部都是黨項人,得益于黨項人一路東遷、北遷的“宏偉大業”,陰山一帶的黨項牧民多如牛毛,什么陰山黨項、黑山黨項、山后黨項、河壖黨項、河西黨項等等,幾乎是附近第一大族群。
也正因為如此,十年時間下來,木剌山王氏、鸊鵜泉莊浪氏的實力突飛猛進,不斷吞并小部族,人口一個九萬、一個八萬,在五部中實力首屈一指,半牧半耕。
邵樹德想要陰山以北擴張,很顯然要將一些部落移出山南,哥舒部、契苾部是他打算動的兩個部落。
哥舒部好安排,讓他們走就走了,諾真水也不是什么爛地,他們并不抵觸。
但契苾部呢?就有些難度了。
三茬輪作制的推廣,不可避免影響到游牧部落。沒有人是真正的傻子,看到更高收益的農業模式不學,繼續玩低收益的游牧。也就是說,是邵樹德讓這些部落養活了傳統模式下養不活的更多人口,現在要遷移,也是個麻煩事。
“還有誰想挪地方的?”邵樹德笑瞇瞇地看著各部頭人,結果無人答應,倒是幾個來自沙磧的苦哈哈的酋豪嘗試著詢問能否換地方。
邵樹德哈哈大笑,有人想走,有人不想走,很正常。
好言安撫一番后,邵樹德說道:“我欲復后魏涼城郡,置參州,轄善無、參合、沃陽、旋鴻四縣,治涼城。”
這其實包含了北魏的涼城、善無兩郡了,前者轄參合、旋鴻二縣,理所在岱海北邊的涼城,這是一座單獨修建的州城,在參合縣境內。后者轄沃陽、善無兩縣,善無縣在今右玉縣一帶。沃陽宮屬部的牧場也在參州境內。
北魏年間,這兩個郡編戶之民稀少,加起來還不足萬人,但權貴奴隸、諸部牧民極多,畢竟是北魏早年兩都之間的交通要道,這一世大概也不會有什么變化。
“參州以東,后魏撫冥、柔玄二鎮舊地,亦置一州,曰柔州,領柔玄一縣(今集寧)。后漢年間,北匈奴西遷,鮮卑遷來此處,十余萬匈奴部落歸之。檀石槐在附近設立牙帳,奠定鮮卑之基業。這地,很不錯。”
邵樹德這話一出,眾人暗自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