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陣前數語”
“回折帥,張全義雖是武人出身,但當年黃巢軍中,他就不是很能打。長安四面游奕使,彭攢、季逵、朱全忠、張全義,應以彭攢、季逵最能打。另有先鋒大將柴存,中軍大將王播、孟楷等,都是一時之選。”胡真說道:“張全義跑到洛陽后,對外征戰主要依靠義兄弟李罕之。依附朱全忠后,更是仗著全忠的威風,才得以站穩腳跟。便是其弟張全恩,都比全義勇武。此人在軍中的威望,怕是不太行,即便他貴為奉國軍節度使。”
折宗本、高仁厚相顧無語。
合著李罕之沒罵錯啊,張全義就是一田舍夫,也不知道他怎么混上來的,莫不是靠經營關系?
胡真的言外之意他倆都聽出來了。張全義鎮蔡州時間不算很長,威信未固,權力未張,還屢吃敗仗,上上下下都對他失去了信心。不然的話,戴思遠帶著幾百殘兵敗將而來,輕易就能接過指揮權?有那么容易?
換個兇悍點的武夫,直接和戴思遠火拼起來了,叫你敢動我的兵,不想活了么?
張全義,真是愧為武人,太窩囊了!
“那就是還要說動戴思遠。”高仁厚說道。
“高帥可有方略?昔年在川中……”折宗本轉頭望向高仁厚,笑道。
高仁厚也笑了。折令公就是會說話,撓到了俺老高的癢處。
草賊阡能之亂,賊將使出了詐降計。高仁厚施展攻心戰,賊將意識到已失計,欲斬使者,結果為賊眾所執,獻于高仁厚,假降變成了真降。
“戴思遠其實不難說動。”高仁厚說道:“契苾璋于上蔡大破賊軍,俘斬六千,飛龍軍幾乎全軍覆沒。戴思遠就這樣回汴州的話,會是什么下場?”
折宗本點了點頭,道:“上蔡兵敗之后,戴思遠其實可以遁回陳州,但他并沒有這么做,可知其中奧妙。”
“折帥真是目光如炬。”胡真贊道:“戴思遠此人,我素知之。其人也算是元從了,乃全忠同鄉,宋州碭山人,曾祖曾為碭山令,然家道中落,生計艱難。跟隨全忠起事后,因為年紀太小,并未立下多少功勞,素為朱存、朱珍、丁會、張存敬、鄧季筠之輩所輕,不是很得志。全忠鎮汴之后,大力提拔新人,戴思遠、氏叔琮、朱友恭、寇彥卿、王檀之輩崛起,他也很一般,不算庸將,但也稱不上良將。此番軍敗,損失了飛龍軍,便是天大的情面,怕也要被嚴懲。你看他連汴州都不敢回,顯然心中有數。”
資歷不錯,但又比不上最老的那一批人。
能力不差,可又比不上頂尖的那一撥人。
說是同鄉,可朱全忠少時就隨母親搬到了徐州蕭縣。徐州豐縣人朱珍打小就和就全忠偷雞摸狗,這才叫同鄉。蕭縣人張朗精于騎射,朱全忠見之大喜,著力提拔。全忠認為自己是哪里人,已經很清楚了。
戴思遠,就那樣了,想憑借固守蔡州之功,免于全忠處罰,可見在梁軍內部地位并不怎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