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入衛
效節軍軍使霍良嗣押著大批糧草回到了營地,不過他的兵馬卻只剩下的兩千四五百人上下了,居然還少了兩百多。
“征糧時動手了?”邵樹德放下手里的史書,問道。
下鄉征糧,兩千多人估計要分成幾十股,還要留部分人集結在一起作為機動兵力,隨時應對突發狀況。人一分散,確實很容易出事,飛龍軍深入敵后,最大的損失就在此處。
“回殿下,確實有軍士遭到愚昧鄉夫的伏殺,都已經處置了?!被袅妓谜f道。
輕飄飄的“處置”二字,不知道包含了多少血腥的殺戮。效節軍這幫魏博叛徒,確實越來越進入角色了。
“衛人為何會反抗?我在河南、關西,可從沒這么多人敢反?!鄙蹣涞聠柕馈?br/>
“因為殿下來自關西?!被袅妓锚q豫了一下,還是照直說道。
“為何?不都是大唐子民罷么?”邵樹德似乎早預料到了這個回答,但還是問道。
“殿下……”霍良嗣想了想后,講了件事:“太和三年(829),魏州書吏殷侔下鄉公干,見鄉間多有竇建德廟,父老群祭,莊嚴肅穆,感慨豪杰興衰,遂作《竇建德碑》文?!?br/>
太和三年,大唐已經立國二百余年了。作為魏博的首府,魏州農村還有諸多竇建德廟,而且成了村民們定期祭祀的場所,非常熱鬧:“父老群祭,駿奔有儀”。
土生土長的魏州書佐殷侔見了,非常激動,寫下了《竇建德碑》。
碑文后面有一段:“自建德亡,距今已久遠。山東、河北之人,或尚談其事,且為之祀,知其名不可滅,而及人者存也?!?br/>
這表明了魏州文人殷侔的態度,或許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河北士民的態度——大唐立國二百多年后河北人的態度。
簡直離譜!安史之亂前,契丹孫萬榮、李盡忠叛亂,攻入河北。叛亂平定后,河內王武懿宗懷疑河北人助契丹,殺戮極盛,又一次重新撕開了傷疤。
安史之亂后,朝廷管不了河北,就更離心離德了。
本來大一統的唐代是極好的彌合東西分歧的機會,可惜陰差陽錯,可惜了。
“現在還有竇建德廟么?”邵樹德又問道。
“自然是有的,還很多,衛州城里便有。”霍良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