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樞密使
但建中之亂改變了一切。神策軍的兵權就此易位,從文官那里收走,到了太監手中。
憲宗年間,因為有了兵權,樞密院的機構不斷擴充,官吏從以前的借調變為常置。而擔任職務的官員的文化水平也不斷提高,比如掌財政出納的樞密院孔目官師全介、起草文書的樂輔政,他們都是宦官,但“皆通文翰”——穆宗時的樞密使楊承和不但辭藻華麗,還寫得一手好字,所撰《梁守謙功德銘》,后人因愛其字而不忍廢。
這個機構是越來越專業了。
到了現在,樞密使的職責在明面上有四:一、皇帝在皇城辦公時,上傳下達(皇帝在宮城時,由宮廷女官上傳下達);二、草擬內狀文書;三、陪侍皇帝左右,參與重要決策;四、總領各地監軍使,處置監軍所報各地事務。
當然這是明面上的,在神策軍握于手中后,于實際事務中,可以簡略地概括為樞密使主兵、宰相主政,實際上是分了宰相的權力,即兵權。
神策軍為何對太監們死心塌地?因為軍費都是樞密使要來的,人事任免也是樞密使實際掌管。文官既無法干涉財權,又沒有人事權,自然對軍隊的影響力很低了。
邵樹德不打算把樞密院交給宦官集團,大唐宦官之跋扈殷鑒不遠。
交給文官也不合適,不光本朝有白志貞的教訓,明代七品縣令都能在總兵面前盛氣凌人,豈能不鑒?
但你總要用人。
從理智上來說,還是交給文官最合適,他們頂多把軍隊玩爛,造反的可能性較低。
但從感情上來說,邵樹德卻覺得這樣不太合適。
反正自己也爽夠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相信后人的智慧好了。樞密院,他打算交給勛貴們。
折宗本是外戚,其實也不太合適擔任此職,但邵樹德在觀察許久后,信任老丈人,這又另當別論了。
“國朝有樞密院,我亦欲設之。”邵樹德說道:“樞密院掌全國禁軍調發征募、武官選授、軍隊訓練校閱等兵事。從今往后,兵部只管儀仗、州兵、蕃兵、土團、武舉等事。”
至于武學,樞密院、兵部都管不到,例由天子擔任總辦,授官也由天子親自來。
折宗本對宋明時代的文武之爭并不了解,此時的他也想不到后世武人的地位會低到那種程度,出將入相會越來越少,因此他也沒多想,直接答應道:“賢婿是讓我當樞密使?這個職位,確實不宜交給外人。放心吧,軍中的兔崽子,我還壓得住。今后好好操訓他們,保管上陣時個個如猛虎下山一般。”
邵樹德大笑,道:“也只有外舅能擔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