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落實
朱樸不由地多看了一眼。
裴樞這個人,他還是了解的。為人正直,喜歡刨根問底,有濟天下的胸懷。但他又不是那種忠義之輩,非常復雜的一個人。
朱樸覺得可以與裴樞合作,但不能深交。這個人喜歡就事論事,有原則,不會因為你是不同派系就全面否定你,也不會因為你是自己一派的,就睜著眼睛說瞎話,該罵還是會罵。他忠的,未必是天子,這是朱樸隱隱約約的想法。
“難得十四郎夸我。”旁邊響起了爽朗的笑聲,朱樸轉眼望去,卻見夏王與裴樞言談甚歡。
“在我的計劃中,東西、南北將各有一條一等國道。”邵樹德起了興致,談道:“懷州太行陘口一路向南至梁縣,全長二百多里,已經全線貫通。今年定可修至郟城縣,如果動作快,或可再往前多修一段。這條路,我稱之為晉襄道,即溝通河東與襄陽,北端應該在柔州集寧縣,南端為襄州襄陽縣。”
“殿下,一等國道自然極好,寬廣、平坦,但太過耗費民力。若想不耗費民力,修建的過程就曠日持久……”裴樞好奇地看著邵樹德,想聽聽他怎么說。
他的話里有潛藏的意思:人生短短數十年,可能到你死前都沒有修完,值得嗎?他相信邵樹德聽懂了。
“我有耐心,我一輩子就干幾件事。”邵樹德真誠地說道:“很多人喜歡干容易的事,不喜歡干艱難的事,有的人喜歡干對自己有利的事,不喜歡干短期內見不到成效的事。我只干正確的事,不管它難不難。”
“何為正確的事?”裴樞問道。
“削藩,致天下太平,讓百姓安定;推廣商票,繁榮商業;改進農業,培育良種,讓人溫飽;改善交通,讓更多的人用得起遠方的商品。”邵樹德撿了幾件大的說了一下。
朱樸也不由得被吸引了過去,靜靜聽了起來。
老實說,他半信半疑。在以前是全然不信,能做到這些,豈不是千古一帝?超越所有古來帝王?呃,夏王并非天子,朱樸檢討了自己大逆不道的想法。
但他也聽聞了夏王的一些改革,尤以農業上三圃制和商業上的博覽會集中清賬制度鬧得最為沸沸揚揚。
拋棄成見,夏王的農業改革是大大增加了產量的。同樣一畝地,就是比以前出產多。而那個博覽會,也大大減緩了錢荒,在關西安定之后,往來商旅多過河中鯽魚,甚至超過了天寶年間。
朱樸判三司,下意識覺得,如果讓他來征稅,一定能收得盆滿缽滿。可惜夏王只在坊市里征稅,所得太少了。
如果有機會,他一定上奏——呃,勸說夏王改一改稅制。
唉,夏王你若是當周公多好,我一定盡心竭力輔佐你做事,可惜卻是個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