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決心已下
淮潁突騎這個名字,對此時的南軍來說,真的有點陌生了,于是高勖進一步解釋。
“漢光武帝立國后,有河北元勛,亦有南陽貴戚,于是以這兩者為核心,組建潁川突騎,置于淮北。一開始并不成功,因為潁川乃后漢腹地,潁川突騎戰力日衰,不堪大用。不過在中朝(西晉)滅亡之后,潁川成了前線,突騎與敵廝殺,戰力日漸強大。劉裕靠步兵滅了南燕的騎兵,但他依然對鮮卑虎斑突騎喜愛有加,將其收編,置于淮水南北,至此有了淮潁突騎。”
“南朝之淮潁突騎與北朝之六鎮突騎,爭斗數百年,也曾有過輝煌戰績。比如劉宋大將薛安都于陜城大破六鎮突騎,陣斬魏洛州刺史張是連提。”
“大王,要對付夏賊騎兵,唯有以騎破騎。南朝的淮潁突騎最初也是靠吸引北朝叛亂失敗南投的流人組建,后來收編北朝降兵,日漸完善。大王或可從此方面入手。”
楊行密有些失望。
這算什么建議?這不是南北朝了,南方的騎兵傳統已經大大衰弱,遠不如幾百年前,怎么組建“淮潁突騎”?
拓跋仁福、朱瑾、朱瑄、胡規等人確實都是難得一見的騎兵人才,但馬場、兵源都不如當年,組建難上加難。
“除此之外,還有何法?”楊行密又問道。
“舍此之外,或許只能學學劉寄奴了,以舟師、步兵相配合,沿河行動,不浪戰,所過之處,要么用戰車遮護步軍側翼,要么筑城拱衛糧道,要么干脆直接舟師運糧、運兵。”高勖說道。
其實這里面有個隱含的前提他沒講,需要你的步兵能打。
劉裕的步兵在看到鋪天蓋地的后魏騎兵時一點不慌,敢打敢拼,以步破騎,如今的淮軍能做到嗎?
平心而論,這些年南方步兵的戰斗力有了極大的提升。但畢竟承平多少年了,人皆安逸,敢以命相搏的人少。而北方一直在戰亂,好勇斗狠、敢打敢拼之輩層出不窮,雙方的兵源差距就很大。
這從蔡人南下江南后就看得出來。孫儒的兵,其實真正的蔡人并不是主流,但被“蔡化”的淮南、江南兵,戰斗力飛速提升,進步有目共睹。可在提升之前呢?戰力十分羸弱。
高勖其實不太看好淮軍步兵能正面擊敗夏軍。
而步兵、騎兵都不如,這仗就不太好打了。
楊行密其實也意識到了這點,聽聞之后沉默不語。
淮軍步兵大舉前出,結陣之時,或許不怕夏軍騎兵,但人家也有步兵啊,邵樹德此賊可比后魏難對付,他其實是靠步兵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