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對進
高勖是老人了,也是為他著想,意見不能不聽。楊行密想了想,道:“那便遣拔山軍北上。”
拔山軍是拔山都發展而來,最初是七千孫儒降兵,后加入了三千淮軍精壯,打散后混編,已有數年。在潤、常等地,與據有兩浙的錢镠部交鋒多次,勝多負少,也是一支勁旅了,屬于老楊手里的主力之一。
衙內軍與之類似,六七千北歸人,配了三四千淮軍及招募的徐州武人,編制一萬出頭,常年在南方作戰,曾與蘇州刺史楊師厚聯合作戰,大敗過顧全武部。也與廬州兵合作,數次攻入壽州,擊敗過朱景。
另有寧國、奉國二軍,各有萬人,和拔山、衙內一樣,北歸人混搭徐、淮舊軍精銳,整編后上戰場,曾配合田覠,大破昇州馮弘鐸,又在太湖擊敗過浙西軍,戰績也不俗。
當然老楊的心肝寶貝還是黑云長劍軍。
黑云長劍軍其實是兩支部隊,即黑云都和長劍都,最初有五千人,是從十余萬孫儒降兵中精挑細選出來五千精兵。戰力強橫,軍紀極差,兇殘無比。楊行密有時候都覺得駕馭不住這支猛獸,與李罕之的獸兵是一路貨色,不過老楊比李罕之有錢,手腕也更出色,能夠收服這些人,稍稍約束住軍紀,讓他們賣命罷了。
黑云都是騎兵,兩千五百余騎,柴再用為指揮使。長劍都六千余步卒,李簡為指揮使。
這幾支部隊,加上有千余騎規模的云騎軍,算是老楊的主力了,也是他能掌控的核心武裝力量。東征西討,壓服各路諸侯,全賴于此。
拔山軍指揮使袁楨接到命令后,沒有絲毫猶豫,當天就帶著車輛北上。
他們沿著汴水西岸行軍,舟師攜帶糧草物資隨行,直奔虹縣而去。
二十五日,楊行密按捺不住,自領淮軍主力兩萬余人北上,與拔山軍保持著一天的距離。
盱眙鎮將張訓亦將兵數千渡河,隨時援應。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歷史上的那場清口大戰:楊行密以三萬北歸人為主力,配屬朱瑾、史儼、李承嗣的上萬騎兵,外加一兩萬地方州縣部隊,對上朱全忠的八萬大軍。
時移世易,一切是那么地相似,一切又看起來完全不同。
******
四天的時間,李唐賓部南行了足足一百四十里,可謂神速。
現在他們遇到阻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