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一起跳舞
還有一些獵來的兔鹿、放牧的牛羊,總之非常豐盛。
但前來面圣的各個氏族頭領們,卻盯著出籠的蒸餅、胡餅,目不轉睛。很顯然,比起魚肉,糧食對他們的吸引力更大。
「陛下,好年景還是能吃飽的。」
「如果獵物特別少,或者魚來得少了,就吃不飽。」......
氏族頭領們說了一大堆,基本符合邵樹德的預期。
事實上,無論漁獵還是放牧,生活都不夠穩定。就譬如這圍捕大馬哈魚,真的穩定嗎?如果某一年洄游駝門河的魚突然少了呢?
別以為不可能。魚也是動物,也會生病,也會有天災。
后世挪威人在海里人工養殖三文魚,一大困擾就是魚的生長密度提高了,疾病更容易傳播,不得不大量使用抗生素。到了后來,抗生素效果也不太好了,海水污染加劇,不得不到別的地方人工養殖—智利南部有大片破碎的島群,方便掛網,海水又比較寒冷,適合三文魚生長,當地還有很強烈的洋流,把人工密集養殖產生的排泄物、污染物沖走,保持海水清潔。
農業種植不穩定,但總體而言,還是比放牧穩定,而放牧
又比漁獵、采集穩定。孰優孰劣,不用多說。
「你們也看到了,一條船張網捕魚,每網少則數十尾,多則數百尾,比起你們如何?」邵樹德又問道。「陛下,能不能賣一些漁具給咱們?」
「光賣漁具不濟事的,就算多捕些魚,又能如何?每年漁季,也就那么些時日。」「是啊,光靠捕魚過不了好日子,還是得想想辦法。」
「且住!」邵樹德笑了笑,道:「朕卻有個法子。」
說到這里,他站起身,指著東面的大海,道:「其實這一片海域,冬日封凍的時間不算長。再往南不遠,還有不凍港。每年漁汛,早則七月,晚則九月,就在這段時間內。內務府捕完魚需要大量人手宰殺、清洗、腌制、風干、裝運,你們可來幫忙,按日給糧,如何?如果你們不愿意吃魚,也可以把捕到的魚送來換糧食。不光是魚,兔子、野豬、鹿等等,什么都可以拿來換糧。甚至不用局限于魚肉,皮子、狗頭金、藥材、山野貨都可以······」
甚至人口都可以—這句話邵樹德沒說出來。
本質還是貿易。加工海產品需要大量季節性勞工,而且這個時間與糧食收獲的時間沖突,本地人不一定能來上工,那么使用這些部落人口是最好的。
大馬哈魚漁汛開始、結束的時間不一,主要是每條河流的環境、氣候不一樣。但沒關系最晚也就九月份了,花一個月時間加工完畢,十月時港口還沒封凍,恰好又是西北風,船隊一波就能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