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父子與選擇
嚴格說來,十六歲的兒子已經進入官場了,雖然只是個十分低級的縣經學助教。看遼東到處缺人的模樣,努努力,以弱冠之齡當上縣經學博士不成問題。但終究沒有功名這就限制了未來的發展。
「其實兒想過。」呂琦嘆了口氣,道:「但教化營州蕃胡,是種師交辦下來的事情。受人之托,種師沒有開口,兒不能主動請辭。」
種覲仙當營州刺史的時候,確實讓他的學生輪番去各縣教化蕃人,訓以華風。但種覲仙現在去龍泉府當學政了,有些學生
要么想辦法跟去龍泉府,要么請辭回家讀書,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
呂琦還留在柳城縣,給一幫看著就不太像能成才的學生授課,這是老實人了。「你倒是實誠!」呂兗苦笑道:「學業怎么辦?」
「授課之余,苦讀不輟。」呂琦答道。呂兗心下稍安。
其實,這個世道,能心無旁騖求學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總為俗事所累,各種分心。兒子還算好的了,給人講課,也是溫習的過程。他的半個學生耶律全忠,要一邊耕地一邊讀書,何其難也。
「營州這般模樣,教化得了么?」呂兗又問道。
「只要持之以恒,總有成效的。一年不行就兩年,兩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不行就十年、二十年····.·」呂琦說道:「編戶齊民之后,蕃人多改為漢姓,有中原百姓移民而來,互相交融,朝廷再花大力氣整治一番,早晚會變模樣。」
「這么有信心?」呂兗問道。
「州軍中有禁軍老卒,兒與他們談過。」呂琦道:「其實,關北道諸州最初也是這個模樣,胡風熾烈,腥膻遍地。但圣人堅持教化三十年,終見成效。河北、遼東的很多官吏,都出身關西經學,有些人祖上甚至是黨項、吐蕃、回鶻,但你看他們現在的談吐,文雅隨和,處事忠正,已然是華夏子民。」
「大郎有這番見地,倒教為父羞煞。」呂兗嘆道:「你有自己的想法,這很好,為父也不好多說什么。或許,這樣做更好吧。圣人讓種夫子當遼東道學政,用意頗深,學政多半不是他仕途的終點。你既拜在他門下,便努力實現他的抱負吧,對自己也有好處。」
「兒受教。」呂琦應道。
呂兗看了看四周,指若茫茫雪原,問道:「這些地都開墾出來了嗎?」
「大前年還是萬勝黃頭軍的軍營,前年就開辟出來了。」呂琦說道:「來了不少曹人、宋人,種地是一把好手。建極七年畝收六七斗,八年畝收就上一斛了,多的有一斛三四斗。村人皆言,今年若無災無害,畝收一斛半不成問題。」
「好肥的地!」呂兗嘆道:「如此,州府也能喘一口氣,不用貼補移民了。到了建極十年,府庫或可略有盈余。」
其實營州開發的時間也不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