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背鍋
十七日抵達永安城。
夏嶲州的理所曾經就在此處。十萬大軍北上時,刺史還投降了大長和國,隨后盡心竭力為大軍提供糧草,此時聽聞大敗,竟然趁著出城督辦糧草的機會,直接逃走了。
鄭仁旻懶得理他,繼續向南,五天后抵達了三阜城,這是唐文宗時代嶲州的理所,本有兩千會川都督府的守軍,聽聞楊干貞、楊詔兄弟逃歸時,將人帶走了。
鄭仁旻大怒。
腿腳稍好的趙善政暗中建議,將此番大敗的罪責全推給楊氏。
高氏、段氏、董氏的人聽到后,沉默不語。
敗得這么慘,總要有人承擔責任的。驃信是不太可能了,他們也不愿,那么給楊氏?似乎可以說得過去。
楊干貞、楊詔兄弟打得一坨狗屎,害得大伙跟著跑路,第一責任人沒跑了,這口大鍋就結結實實背上吧。
二十五日,大軍撤至沙野城,這是唐玄宗時的嶲州理所。
鄭仁旻特地去了附近的景凈寺,著所有僧侶為北略死難將士做法事。
這是趙善政出的主意。
段義宗已經不怎么說話了,且已經請辭過一次,被鄭仁旻駁回。
趙善政還十分活躍,不斷給鄭仁旻出主意。鄭仁旻心亂如麻,難得有人給他參謀,自然從善如流。
二十七日,因聽聞夏人已大舉渡河,斷后留守望星關、清溪關的殘兵相繼被擊敗,大長和國君臣匆忙南下,花了四天時間抵達陽蓬嶺。
趙善政又出主意,遣使至夏境,言驃信愿自去尊號,奉表稱臣,并獻上財貨、女子若干,請為修好。
鄭仁旻有些猶豫。
但趙善政說得也很有道理:值此新敗之際,最大的危險在內而不在外。夏人再兇惡,難道還會追到兩京?意思意思一番,恢復唐代宗時的嶲州邊界(陽蓬嶺南麓),就差不多了。夏人不會要驃信的命,但段氏、楊氏、高氏、董氏則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