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探探口風(fēng)
不過他不愿意待在京城當(dāng)籠中鳥,沒意思。弟弟們長大了,自然知道能離京的好處。
對于任圜的三點建議,他只是出于禮貌表示了肯定,但事實上一點都不樂觀。
遼東七圣州,單個州也就五萬人上下,大概一萬戶的樣子,聽起來不錯,但其實非常窮,物質(zhì)上一點都不寬裕。
父親給的就是這種地方啊!京城一個大商人,其日常用度怕是都要比七圣州的藩王考究,這就是弟弟們不愿去的原因。
南中,夠嗆!
況且,這里還有一條重要驛道。
從劍南通往云南,一共有兩條大驛道,其一便是此次出兵的路線,成都南下過大渡河,經(jīng)嶲州(西昌)渡瀘水,進入弄棟(楚雄)地區(qū),此為西線——成都清溪道。
東線則是自戎州(今宜賓)出發(fā),被稱為戎州石門道,秦漢時叫夜郎道、滇池道,直通滇池,便要經(jīng)過南中地區(qū),朝廷會給出去?
有可能,因為當(dāng)?shù)乇緛砭陀泻芏嗍酪u土官,難不成寧予外人,不給息子?說不通。
但也有很大可能不給,因為邵明義懷疑朝廷要經(jīng)營這片地區(qū),無論是世襲土官還是藩王宗室,都得讓路。
所以,還是得有備用的去處啊。
“段先生,事已至此,懊悔何益?人嘛,總是要向前看的,何必呢?”洱海壩子上,邵明義牽著馬兒,扭頭看向身后一位老者,說道。
老者就是段義宗。大局已定之后,他被家人放了出來,終日長吁短嘆,精神恍惚。
邵明義惜其才,又有些自己的小心思,于是便拉著他出來走走看看,算是散心吧。
段義宗搖了搖頭,顯然不想多說。
邵明義也不怪,看向周圍的農(nóng)田,突然說道:“遏塞流潦,高原為稻黍之田;疏決陂池,下隰樹園林之業(yè)。易貧成富,徙有之無,家饒五畝之桑,國貯九年之廩。”
段義宗神色一動,這是太和城《德化碑》里的內(nèi)容,講的是南詔君臣如何披荊斬棘,改造環(huán)境,在水旱災(zāi)害頻發(fā)的地方修建水利工程,開辟農(nóng)田,然后稻黍豐收,桑麻遍野,國庫充盈的事情。
“國中正在修唐史,這一段被記進《南蠻傳》里了。”邵明義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