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搶回了數年時間
但唐代遠征大漠、西域,打得更遠,更頻繁。而且還不止一個敵人,多線開戰,持續百年,一刻不停,不斷打仗,結果全國人口還在增加,社會經濟臻于極盛。
他們固然也長途轉運糧食,但并不是主流,更多地靠征集蕃部牛羊,獲取肉、奶,后勤模式大幅度向草原軍隊靠攏,故對中原影響不大——相對而言。
大夏的農業技術比起唐代又有巨大進步。比如韋昭度在涼州時,通過使用釀葡萄酒產生的殘渣混入草料喂牛,產奶量激增。
后期又培育出了多個方向的牛種,比如善耕田的、產奶多的、產肉多的等等。育種技術的進步,反饋到了軍事上,進一步提高了軍隊的自持能力。
當然,眼前這些都是拔汗那牛羊,并未專門培育過,但依然是十分重要的資源,因為它們能產奶。
九月初十,第三批運載糧食的隊伍離開……
******
邵樹德走進了拔汗那城。
這是一個被大量菜園、果園所環繞的城市,是拔汗那的首府,在費爾干納盆地能排到第二或第三。
總督府的宮殿位于外城的廣場上,這是官員們辦公的場所,與固巴、窩什、烏茲坎德等小鎮大不一樣。
廣場上有巨大的造物主廟,邵樹德信步走了進去。
尸體并未來得及清理,但他并不介意。
大門、穹頂、走廊、庭院,他一一走過,甚至上宣禮塔看了看——這個名字是大食語音譯,其實就是尖塔、高塔、望塔的意思。
宗教學校也設在里邊。
邵樹德隨手翻看了一些書籍。造物主的牧羊人并不全是在教宗教知識,事實上天文、地理、歷史、數學、藝術才是主要課程。
內容其實挺不錯的,至少并不落后于這個時代的平均水平。
學校內還有一個圖書館,藏書千余冊,其中有本書比較有意思,邵樹德雖然看不懂文字,但看繪圖,大概講述了天文與航海知識。不知道是從哪里流過來的,或許是學校的某位高階教士的私人藏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