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打醒
“不說那些喪氣話?!鄙蹣涞滦α诵?,又道:“朕在書里寫了一種撈錢的辦法。也許一百年后,某位宰相讀完全書后,能掌握其精髓,為朝廷增加收入。”
“法幣與鑄幣稅么?”杜曉問道。
“正是此物。”邵樹德說道:“可別小看它。如果好好操作一番,朝廷收入會大增,能解決好多麻煩。錢多了,很多麻煩就會消失。”
邵樹德一直覺得明朝浪費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日本白銀的大量流入——馬尼拉帆船貿易提供的白銀其實不多,畢竟每兩年才1-2艘船——使得明朝有條件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能夠推行金屬貨幣的朝代,但他們浪費了……
明朝只有白銀,沒有貨幣。
首先,國家層面沒有鑄造各種面值的硬幣——邵樹德在《通貨》這本書中將其稱為“法幣”。
這是一切亂象的根源。
因為沒有法幣,民間就自己亂來,隨意切割銀子,什么銀豆、銀角子之類,四處泛濫。
對比同時期的西方,即便一個小小的城邦國家,也會鑄造自己的法幣。貨幣兌換所隨處可見,外國商船駛來時,第一件事就是兌換當地的銀幣。而貨幣兌換所則抽樣檢查,用化學的方法化驗銀幣的含銀量,然后給出一個匯率。
明朝那會,阿姆斯特丹已經有了十幾種主要銀幣的匯率,定期公布。
比如,法國人因為戰爭,財政吃緊,于是鑄造了一大批含銀量較少的劣質法幣“利佛爾”,消息傳出去后,阿姆斯特丹市場上的利佛爾匯率立刻暴跌。
在金融、財政領域,中期的明朝與西方國家,已經遠遠不在一個層面。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不專業的人,干不專業的事,就會出現這種結果。
所以,給官員掃盲,讓他們建立初級的金融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陛下,有沒有辦法現在就弄到大量白銀?”杜曉突然問道。
“沒有辦法?!鄙蹣涞滦χ噶酥杆溃骸皣杏秀y礦百余,穩定產銀者不過三四十,大量產銀者不過寥寥幾處罷了。而周邊呢?小的白銀來源不談,就說大的,目前僅有日本一處。而且他們發現銀礦才幾年,水平也很差,朕都替他們著急,有銀子挖不出來,提煉出來的白銀質量又差,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