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布告中外之三
其實吧,如果嚴格按照當下的銀銅比價,純按重量來算的話,壹圓也就值1400錢(兩緡=1600錢),看似讓朝廷占了便宜(鑄幣稅),但商人們并不在乎。
反正這種銀幣磨損減輕之后,別人也認可,繼續(xù)當兩緡錢用,在不同的商人手中流通,這就夠了。
大食商人收到大夏銀幣后,笑容滿面,清點數(shù)目無誤后,也不多看,直接收了起來。接下來,他還要去別的商人那里買貨,這些銀幣正好用掉。
“唉,貝州坊市里攢下的銀元,一口氣全給了大食人?!焙颖鄙掏娇戳搜弁匕暇?,問道:“朝廷為何不多鑄點銀元?”
“朝廷倒是想,可也得有白銀啊?!蓖匕暇毓笮?。
所有人都知道銀幣比銀碗、銀盤、銀瓶好用,只要一有機會,就會把手里亂七八糟、奇形怪狀的白銀甩出去,換成銀元放在家里,但問題是,朝廷真沒那么多白銀來鑄錢。
拓跋矩是知道一些內(nèi)情的,還與齊王在酒桌上聊過,知道很多東西。
據(jù)齊王所言,唐宣宗那會,全國各銀礦課稅,每年課銀二萬兩——唐代銀礦,私營、官營、官私合營皆有,一如鹽池,老百姓也可以撈,政府并不專營,只課稅。
以銀稅來倒推,一年產(chǎn)銀不足八萬兩。
唐初的產(chǎn)量更小,一年不足二萬兩,有唐一代三百年,平均每年也就五萬兩的樣子。
大夏的白銀產(chǎn)量比唐末十萬兩出頭大了一些,畢竟加入了河隴、遼東、云南很多新地盤,但也很難超過一萬斤(十六萬兩)——北宋鼎盛時期年產(chǎn)銀80萬兩(宋制,一兩約合40克,比唐制略?。?,平均50萬兩,但大多數(shù)并未流入市場,主要“歲賜”給了遼國、西夏。
一萬斤白銀,按照大夏開國后鑄造的新銀幣來算,每年也就鑄個18萬2800余枚。
這點量是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因此只要朝廷放出一批銀元,定然會被商人們慢慢套走。
朝廷固然在其中賺了點小錢,每年鑄幣稅收入折合成銅錢,大約八萬緡的樣子——如果不算白銀本身價值的話。
但說實話,比起整頓混亂的商業(yè)秩序,朝廷根本看不上這點小錢。
“圣人此番加尊號,我覺得實至名歸?!焙颖鄙倘寺勓砸矅@了口氣,他知道大夏缺白銀,缺得很,不過圣人推出記賬貨幣和銀元這兩個一虛一實的東西,依然讓商徒們的日子好過了許多,因此他說道:“有人提議今上可為咱們商家的新祖師爺,我讀書少,不甚了了,就想問你一句,如果在家中供奉圣像,可違制?”
“這……”拓跋矩被問傻了,他也不知道。
“你見過圣人嗎?”他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