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大好消息
其實這幾年來,周國一直是三面開戰,持續開戰的,只是戰爭規模不同。
主力戰場在南方,而太行山東側還在和北漢持續交戰,河北北面和遼國也時常有摩擦。
相比之下,和北漢的戰爭比和遼國的激烈多了。
遼國那邊這幾年來兩國多數時候是邊境沖突,但和北漢是持續交戰的。
高平一戰,雖然最后迫于遼國大軍救援,周軍其實走得很狼狽,因為怕被遼國大軍追擊,算得上全軍跑路,糧食輜重能丟的都丟了,拿不走的基本一把火全燒,因為官家也很清楚,遼國大軍一旦到了晉陽,稍有不慎他們可能全軍覆沒在河東。
但是高平之戰的前半段,北漢軍損失過萬,主力精銳幾乎盡數被消滅,北漢一蹶不振是肯定的,如果不是怕遼國再次越過雁門關從代州南下增援,滅北漢其實已經沒難度了。
只要中原大軍圍困晉陽,城池再堅固都只是問題,不行就像圍壽州那樣,圍到城里彈盡糧絕他們肯定要投降嗎,壽州數萬大軍,數萬民夫圍困一年多,還不出城破了。
關鍵在于壽州在淮南,遼國沒法插手,而遼軍要南下晉陽太容易了,如果長時間屯兵晉陽,遼國大軍必然南下救援,到時他們里應外合,攻城大軍就危險了。
所以北漢亡不亡從來不是北漢能決定的,自從官家高平打了一場漂亮戰之后,北漢已經沒有和中原對抗的資格了,關鍵在于如何讓遼國不敢插手北漢。
大周采取的辦法就是蠶食,大軍不管他,但邊境上的將領則不斷出兵,時不時打擊它,而北漢精銳多數在高平之戰中損失殆盡,李筠等人都是悍將,北漢抵擋不住這種蠶食。
這種持續不斷的小規模的戰爭,遼國也不可能勞師遠征,勞民傷財的派大軍來救援。
不得不說,這種決策是十分高明的,史從云也佩服大周的宰相和官家在這件事上的決策,特別是王樸的戰略眼光。
集中兵力去打南面好打的國家,不斷擴張領土和人口,還能獲利,向北則對北漢不斷采用局部戰的方式蠶食它,不斷削弱,讓它疲于奔命。
北漢國力本來就不如大周,大戰之后疲于應付邊境戰爭,只能越拖越弱,越打越慘,反正我國力強,耗得起,北漢耗不起啊。
到今年秋天,李筠更是拿下了好太行山中的幾個縣,打通了周軍進入太行山的道路,拿下遼州治所。
史從云高興的不只是打擊了北漢軍,還有北漢想奪回遼州的企圖沒有得逞。
他馬上就要去打遼國,最怕的就是遼國或者北漢從河東南下,然后東出太行山進入河北中部,從屁股后面攻擊他的大軍。
遼軍或者北漢軍想東出太行山有兩條大道,一條就是走晉陽南下,從遼州(左權縣)翻山到達固鎮(武安市),邢州(邢臺市)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