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交鋒
光是想想都頭大,大軍的營地沒那么好攻,而且遼國只怕巴不得他們會傻到會去攻營。
這是一場二八開的賭博,史從云果斷選擇穩妥,同時派傳令兵去向益津關守軍和東面數里外的司超、羅彥環、王環聯軍傳達命令。
“告訴王審琦、董遵誨和向訓所部,他們首要是守住益津關,在此前提下如何行動他們可以自行斟酌,看戰局判斷。”史從云對王審琦、向訓的能力是很信任的。
隨即又叫人來:“告訴司超他們,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守住小牛溪,無論如何也不能讓遼軍渡河,之后伺機而動。”
這種縱橫數里的戰場上,又沒有無線電指揮,就只能信任各將領的能力和經驗,對戰場局勢的判斷了。
史從云位于中軍的圓陣,看著密密麻麻的人山人海的延綿數里的戰場,遠處旌旗漫天,逐漸集結起來的遼軍聲勢浩大,漫長陣線在北面逐漸拉開,營地周圍的樹木早被砍伐殆盡,這時大軍的全貌完全展露出來。
他身邊的親兵也緊張的咽下口水,手持大盾將他團團圍著,周軍步步緊逼,遼軍很快也列陣完畢。
遼軍的陣型和周軍不同,遼軍陣線更長,大量騎兵在前方和外圍,步卒反而布置在后方和中央。他們的陣型展開之后,也越過大營,開始緩緩向著周軍大陣接近。
超過兩里長的陣線開始像波浪一樣彎彎曲曲,緩緩鋪來。
人們對古代的兵種有誤區,那就是認為古代士兵都是職業化,專業化的,其實完全不是。
以周軍弓弩手為例,他們多數都是身著甲胄的,會用弓弩射擊遠處敵人,待敵兵抵近之后還要換腰間橫刀或者長槍與敵人近戰。
遼國的騎兵也只有裝備好壞之分,他們打起仗來人人都帶短弓,馬刀,長矛,既然可以作為輕騎兵襲擾,也可以換上馬刀和長矛當重騎兵沖鋒。
周軍騎兵也是如此,弓馬嫻熟是必須的,輕重騎兵之分很多時候是戰場指揮官臨時賦予的化分,擔任的職能不同,并非一開始就有區別。
對于士兵來說,越全能越好,最好什么都會,弓弩手,刀盾手這種明確專業化區別,用弩的不會用弓,弓弩手就不近戰,是宋朝軍隊的特有特點,其它朝代無論是戰國、秦、漢、隋、唐、元、明、清等等,對士兵的要求基本除了步騎之間差別,是什么都要會,戰場上指揮官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周軍的士兵也是如此,遼軍更是。
雙方排列開后都明白此戰避無可避,誰若先退都可能引發大規模潰逃,另外一邊大軍掩殺過來,后果不堪設想。
史從云則看著對方,他在等遼軍先動,看看遼軍實力。
遼軍大陣正南方向是益津關,東南放心是司超等所部隔著小牛溪,他們在那邊留了一部人馬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