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北望
不過實際上大多數(shù)時候,史皇帝想的都是今天要召那個老婆侍寢,明天有沒有什么新玩法之類的。
當然,閑暇之余,也是要想一想國家大事的。
比如現(xiàn)在,他覺定今晚在符太后這里不走,厚著臉皮要把符二留下之后,就開始想,到明年,應該把李處耘、黨進等調到北面去。
他手下有很多大將,但在他看來這些大將各有不同。
像曹彬是飽讀詩書的,做事也比較正派,他行軍時大多要求嚴格,而且十分愛護百姓,有儒將風度。
王審琦則是十分穩(wěn)重,就如他百步穿楊的箭術一樣,無論什么的情況,手都不帶抖的,他帶兵打仗可能不會速勝,可肯定不會大敗,就算不敵他也會穩(wěn)穩(wěn)妥妥的把軍隊帶回來。相應的,因為他穩(wěn)重,也難以取得十分亮眼的戰(zhàn)果。
李處耘則是在西北哪怕摸爬滾打,和很多邊疆少數(shù)民族,黨項人等斗智斗勇的,面對的形勢也十分惡劣復雜,所以自到他帳下之后,李處耘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果決,狠辣,不擇手段,出奇制勝。
如果說曹彬是追求過程正義,那李處耘則是完全的結果正義,他可不管達成結果的手段如何,只要打贏戰(zhàn)就成。所以都是個帥才,作風完全不同。
史皇帝用他們也不同,大多時候讓王審琦領中軍,曹彬則重用在那些不是你死我活的硬仗,也不想破壞當?shù)厣a(chǎn)生活的地方,軍事征服同時要安撫地方百姓戰(zhàn)爭,如嶺南之戰(zhàn),如江南之戰(zhàn),曹彬都是被重用的。
可如果面對北方,面對契丹人,則毫無疑問,史皇帝心里的最佳掛帥人選是李處耘。
往北打,永遠比往南打難,除了交通運輸,氣候地理條件也是很大的區(qū)別。
很多人想象的游牧生活是天天喝奶吃肉,到處游歷,不亦樂乎,可真實的游牧生活是草原生態(tài)及不穩(wěn)定,物質匱乏,靠天吃飯,看天臉色,餓死人是家常便飯。
蒙古貴族也在會用兒子向別人換羊求活命,就更別說普通人和奴隸的生存狀況。
遼國建國時,他們的兵役制度是所有契丹人只要年滿十五就要參軍,這對于農耕民族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可情況就是,草原資源匱乏,生態(tài)不穩(wěn)定,只能養(yǎng)活那么多人,而人的繁殖卻不斷,生下來又養(yǎng)不活的人不去搶就是死,沒有其它出路。
這就是游牧軍隊戰(zhàn)斗力來源的最大部分,反正一無所有,不如放手一搏,所謂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契丹人曾經(jīng)孜孜不倦的想要南下,無論損失多少人都有動力就是這個原因。
不過這些年隨著他們逐漸向農耕轉變,年輕一代已經(jīng)越來越?jīng)]有南下劫掠的動力的,有吃的誰愿意去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