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節寶塔
“根據我們的統計,土改前,邊區駐地一帶70%的土地,集中在占全農村人口不到10%的人手中,且這個數字在不斷擴大。
而占全農村人口80%以上的貧農,不僅要負責最為沉重的體力勞動,還要承擔各種苛捐雜稅,生活處于極度貧困狀態。
土改后,邊區駐地、延川、延長等縣,絕大部分的土地進行了重新分配,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被消滅。
至1938年年底,占全部人口80%~85%的貧農和中農,已經擁有了80%以上的土地,民眾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
70%和10%。
陳先生等人啞然,接受過完整現代教育的華僑,豈能不知道這兩組數字背后意味著什么,明末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土地高┴度集中,絕大多數農民被剝奪了土地,變成官紳地主的佃仆,或者被迫四處流亡,社會生產日益萎縮。
發展到最嚴重的地步,咒水之難不遠矣①,加上日本人的全面侵華,神州陸沉恐怕近在眼前,到時候他們都將是民族的罪人。
所以,邊區的土地改革勢在必行,不改,下場就是當亡國奴。
在眾人思考期間,副部長繼續對邊區的各種政策進行講解,增進雙方的了解,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
“七┴七事變全面爆發前,出于團結一切抗日力量的目的,我們及時對相關政策做了調整,將減租減息作為現階段解決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
具體表現為,已經進行過土改的地方,確保分地農民的既得利益,禁止地主、富農的反攻倒算,保護隔命的成果。
對沒有進行土地改革的地區,停止沒收地主、富農的土地分配給貧雇農,以減租減息來解決地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
但我們也對地租做了限制,一般以實行二五減租為原則,利息不得減到或者超過社會經濟借貸關系所許可的程度。”
副部長把邊區在土地上的政策變化以及原因娓娓道來,沒有任何隱瞞,這種開誠布公的態度贏得了慰問團的好感。
陳先生微微點頭,跟同伴們對視了幾眼,隨后又問了問邊區對私營商業的看法,這才是他們最為關心的一點。
“西方經濟學家說數字不會騙人,那我再說幾組數據,諸位朋友都喝過洋墨水,可以自行思考嘛。”
副部長開了個小玩笑,沉聲把邊區建立前后,駐地周邊的私營企業歷史、數目、資本總數,乃至整體商業政策進行了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