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軍屯制
三十萬?
他們都知道,目前在邊境的已經有十余萬,有從平章關役后撤回的七萬邊境守軍,關寧登基后,又將在隴州帶的五萬兵力派往。
再加派三十萬,那邊境兵力就要達到近五十萬!
這時費申開口道:北方還有威脅吧?把兵力都放在南邊,那蠻族之患又該如何?
大康跟魏梁二國的相差就在這里。
在整個大陸版圖上,大康是在最北方,因而會有游牧蠻族威脅,而魏國和梁國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北方無礙,至少兩年之內應該不會大規模進犯,更何況北方還有留守的兵力。
他起兵之前率鎮北軍攻入蠻荒,把蠻族王庭都打的北遷,又逼迫蠻族賠付大批牛羊戰馬,他們恢復也需要時間
而且當時蠻族克烈部落見王庭乃蠻部落勢弱趁機發起戰爭,現在蠻荒還在進行著場內亂,根本無暇顧及大康。
所以北方暫時無礙。
您確定嗎?
確定。
楊素再次詢問確認,在他們看來北方游牧蠻族的威脅可比魏梁二國威脅更大。
畢竟不是同族。
不過也奇怪,大康內戰這么久,經歷如此大的變故,蠻族那邊竟然沒有任何動靜
應該是陛下曾經對蠻族打擊太大了,對其造成重創,讓他們時恢復不了
如果是這樣那還好些,同時應對三方就太難了。
以我們現在的糧食儲備,恐怕無法供應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啊。
薛懷仁開口道:這才是最關鍵所在。
眾人點了點頭。
打仗就是打錢,主要是現在的國力無法負擔。
這些軍隊去了邊境,不止是要擔負守衛之責,還要開荒種地!
軍屯制?
嗯。
對于這個制度眾人并不陌生,當時關寧在兵部輪值時,首次提出了這種制度,并且很快被朝廷采納。
自給自足,閑時為農,戰時為兵。
對于當權者來說,這種誘惑太大,可未實行太久,就起了戰爭,所以擱置。
關寧準備實行了。
軍屯制確實存有弊端,但在初期能夠極大緩解糧食壓力,大康經過長時戰爭,人口減員嚴重。
懷州,源州帶,自之前魏梁二國進犯戰爭之后,就未真正恢復過,那里有大量的土地。
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關寧能夠依據歷史經驗,制定的更加完善。
軍屯制是解決新朝初期,軍隊糧食供應的最好方法,也能對農業發展起到好的作用。
這種制度起源于明朝,推行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最終走向衰落是因為這種軍屯是建立在對軍籍戶口百姓的殘酷剝削之上的。
軍屯出產的糧食除了自食外,還必須繳納朝廷,后期屯田被很多宦官占據,卻依舊讓軍戶繳納,這種剝削太嚴重。
關寧知曉利弊,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